|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近年来,在全国新能源产业的赛道上,一批城市“高手过招”,纷纷向“新能源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制造业大市东莞也加入了这场激烈的竞逐。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东莞被点名了4次,被赋予了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和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的新任务。在《意见》基础上,广东省发布另一份文件《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在东莞建设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

  东莞迅速响应省的谋划与布局,于本月发布《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细化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东莞正全力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制造业当家下一个产业新立柱。根据《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东莞将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新立柱,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争取到2025年底前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率先突破1000亿元规模,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特色制造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

  良好的产业基础叠加多重政策利好,东莞新能源与储能产业正如火如荼发展,提速打造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昔日的“手机之城”东莞,正奋力抢抓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风口,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竞逐上游。

  政策铺路闯出新天地

  眼下,双碳战略机遇扑面而来。竞速新能源赛道,既是实现“双碳”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重要突破口。

  “自今年3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市认真贯彻政策要求,抢抓新产业风口机遇,通过出政策、抓项目、强招商、推应用等系列工作,积极营造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氛围。”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魏亚东表示。

  “动真格”“出真招”,东莞新能源产业政策与服务供给“工具箱”持续上新。

  5月12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便提出加大全链条个性化扶持,围绕七大方面提出了20条专项扶持政策。在生产端,从产业龙头落户、增资扩产贷款贴息、关键技术研发到标准制定、品牌打造、产业链融资,都给予“真金白银”补贴。比如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对取得贷款贴息的企业增资扩产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对建设创新载体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在应用端,鼓励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发,对新型储能用户侧示范应用项目,按实际放电量给予投资主体0.3元/千瓦时补贴,最高300万元。

  5月16日,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会议第二期金融对接会暨储能行业海外商机推广会召开。对接会由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东莞市商务局指导,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主办。对接会上,政府部门解读支持政策、政策性保险公司剖析储能行业海外市场前景及企业风控策略、投资公司分享储能行业海外动态和商机分布特点,企业面对面分享名片。政银企三方联动,搭建交流对接平台,促进产业要素与金融要素精准对接。

  在对接会上,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中国信保顺利“牵线”。“政府调配了多方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优厚的资金支持、更多角度的经验分享,接下来我们将与中国信保合作,希望能更好地规避新市场业务风险。”公司副总裁王儒哲信心十足,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电力储能产品的研发,升级现有非洲出口产品,抢抓欧美市场发展机遇。

  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于2022年12月成立,是由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指导,由10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自愿加盟组成的产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今年2月,联盟主办的首场储能行业金融对接会便已促成11宗储能企业金融授信,授信金额约5.59亿元,助力储能企业获得金融资金,加速发展进程。

  近年来,东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脚步不断提速。2022年,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同年,《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出台,搭建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明确将储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予以重点支持。为了力挺新能源发展,东莞还组建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全力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迎着新能源产业的‘春天’,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储能企业相关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肖亚非两次出席,鼓励企业坚定信心、抢抓机遇。

  有前瞻眼光,也在关键处落子。随着顶层设计日益健全、产业政策逐步完善,东莞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添上了一把把火,产业未来版图正日渐清晰明朗。

  集群聚势抢占新赛道

  大盘取厚势。有了政策“组合拳”的持续赋能,东莞新能源产业布局正“多点开花、链式发展”。

  位于东莞市道滘镇的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鑫丰”)的生产车间内,模切叠片一体机自动运转下,一片片冲切完的极片被直接转入叠片平台。早在2009年,亿鑫丰就嗅到新能源的风向,快速从3C模切设备生产制造商转型至新能源锂电池领域,抢占市场先机。

  为了使得锂电池制芯设备更好接轨国际标准,亿鑫丰成立了广东省智能锂电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先后与中科院新能源锂电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企业董事长吴松彦表示,目前新能源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的70%左右。

  同样从电子产品领域切换到新能源赛道的东莞市普密斯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下称“普密斯”),今年的营收预计将较去年翻一番。负责人周峰表示,早年的技术储备使普密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视觉成套检测系统运用在新能源板块,并快速开拓新能源相关产品,涉储能相关产品在今年即将量产,相关业务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直接带动了企业业绩的增长。”

  这是诸多莞企主动开拓新能源产业、抢占千亿新赛道的缩影。在东莞,一场新能源赛道的产业革新浩浩荡荡拉开序幕。

  在“新能源之都”的竞逐中,一条“锂链”、一块储电是东莞最大的优势,这也是在全国城市的竞争当中获胜的最有力法宝。

  首先看“锂链”,东莞已从单纯的组装加工,发展为涵盖上游设备材料生产、中游加工组装制造、下游应用等全链条的完备产业。沿着链条观察,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均在东莞布局,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条,加速了产业集聚,更是以“东莞制造”之名再次叩响世界的大门。

  沿上游看,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所需的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材料在东莞均有布局。诸如东莞杉杉的电解液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东莞卓高、东莞赛普克在陶瓷涂覆、PCDF涂覆、PMMA涂覆等高性能涂覆隔膜领域享誉行业,凯金新能源所生产的人造石墨锂电负极材料产量稳居全球前四位。

  处于中游的锂电装备制造,拥有最完整的锂电生产装备的产业链条,锂电生产制造前、中、后段全流程的设备生产商在东莞均有布局,全国大部分锂电生产企业都有从东莞采购装备。正如亿鑫丰总经理奉军所言:“东莞的优势非常明显,以锂电池设备为例,半个小时内能找齐所有的零部件。”

  广东恒翼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翼能”)总经理张潮枪对东莞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一个行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上下游的配套,东莞在制造上下游资源非常充足,足不出东莞就能获得你需要的资源,这也是我们选择在东莞发展的原因。”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后浪”,新型储能也为东莞竞逐新赛道打开更大发展空间。比如,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相关储能产品产自塘厦镇的东莞阳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硅翔绝缘材料有限公司的供应商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业内龙头,市场占有率极高;东莞钜威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专注于储能系统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电池管理系统装机量在行业排名靠前。

  东莞市储能产业联盟秘书长汤利军介绍,东莞储能电池产业得益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沉淀,目前全市拥有大大小小的储能相关企业,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区位优势的影响下,东莞制造的家庭储能和户外储能产品出口销量占总销售量逾七成。

  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受俄乌冲突以及欧洲能源价格高涨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应急电源等储能设备外贸订单疯涨,也为储能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近两年来,公司在储能这一新赛道上实现增长翻两番,成为公司最有前景的业务板块。

  2022年,东莞全市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7亿元,同比增长11.3%。在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下,新能源产业成为东莞制造对冲不确定性因素的新动能。

  进入《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12强,新能源中小企业聚集指数排名全国第2;是国内锂电产业链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产业链配套能力方面仅次于深圳;新能源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超15%……这些都是东莞在竞逐“新能源产业之都”中,与其他城市“过招”的底气和优势。

  项目蓄能奏响新强音

  政策护航和产业积淀的双重优势加持之下,一批新能源产业的重大项目加速布局落地东莞。而作为未来最具市场想象空间的产业之一,新型储能产业这个“超级充电宝”更是洋溢着勃勃生机。

  5月11日,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用地成功摘牌,这意味着储能龙头企业赣锋锂电落子东莞。项目位于麻涌镇漳澎村,总投资50亿元,用地面积约325亩,主要作为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板块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市场窗口。

  无独有偶,即将在清溪落地的吉瓦森林(清溪)智能科技产业项目,也将为东莞的新能源储能产业再添新生力量。该项目总投资约33.11亿元,意向总用地面积159.4亩,于5月22日成功摘牌,将主营储能系统集成及储能配套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从事储能产业链、区块链和能源互联网等产业。

  新项目捷报频传,增资扩产项目同样佳音不断。

  在望牛墩镇的临港工业园内,投资30亿元的博力威锂电芯及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总部建设项目一期厂房今年正式投产,生产线正不停运转,一派繁忙红火的景象。这一占地120亩的新项目,未来将建设为国际领先的锂离子电芯和储能电池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年产值预计将达40亿元。

  在恒翼能松山湖新总部项目现场,4栋大楼已初现雏形。谈起项目进度,副总裁唐熙衡信心满满,“到明年初,恒翼能松山湖新总部项目将全部建成投产,预计产值可达15亿到20亿元。”

  广东恒翼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锂电池生产后段化成分容整线解决方案第一梯队公司。松山湖新总部项目将打造成集研发、钣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总部基地。“新总部基地将为公司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我们持续深耕锂电池智能装备领域,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推动公司研发成果高效转化,把新能源产业做得更好。”唐熙衡介绍。

  作为电池行业“黄埔军校”的ATL直接供应商,广东东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博智能”)已成为国内锂电池PACK智能制造装备的领先企业。为适应产能扩大的需要,位于松山湖园区的东博智能项目将于今年8月破土动工,“项目将用作研发生产新能源、储能相关智能装备及其解决方案,推动储能技术创新,我们现在在准备办理拿地手续。”总经理助理覃晓洁表示。

  “我们正在松山湖布局增资扩产项目,目前所有在建楼层已完成打桩,将为量产储能业务订单留足空间。”东莞市德镌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在东莞扎根四年,致力于叠片机、软包电池移印线、动力电池模组线等锂电工艺制程的研发制造,接下来将持续深耕储能领域,加大锂电行业设备研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未来的大产能。目前,东莞全市有超过50个在建的新能源产业相关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

  招引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从全力大干快上到加快投产见效,在东莞,一个链条完整、互融共生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呼之欲出,有望成为东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王牌”,为这座万亿GDP之城挺起制造业当家的产业新立柱。

  (来源:南方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