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公开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0619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1-10-20 09:24:42 资料来源:本网
【打印】
分享到:

粤教案函〔2021〕353号

A类

邓静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粤东西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的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工作部署,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粤东西北高职院校扩容、提质、强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提高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一是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制定和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扩容、提质、强服务,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提升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粤东西北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6所,在校生数从2016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8.7万人,增长73.1%;教师数量从0.72万人增加到0.87万人,增长20.8%。

  二是扩大粤东西北高职教育学位供给。2021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我省粤东西北地区新设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且均已取得招生资质,将于今年9月建成招生。4所高职院校的建成招生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职院校布局,增加粤东西北地区学位供给,为粤东西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健全粤东西北高职院校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建立完善广东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监督检查,要求粤东西北地区所属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推动各地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全面予以落实。省财政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如,对于粤东西北地区新建迁建高校建设,给予每个新建高职院校项目补助2.5亿元。2021年,省财政安排高职“提水平”专项资金、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共1.99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公办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

  四是实施一流高职院校结对帮扶计划。累计安排1.26亿元专项资金,组织19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对口帮扶18所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推动受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增强受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帮扶高职院校共选派29名教师到受扶高职院校挂职,选派564名专家指导受扶高职院校,培训受扶高职院校教师1.8万人天以上。

  二、逐步完善粤东西北地区产业配套

  一是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打造支柱产业和培育龙头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培育发展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立足自身实际,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

  二是完善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机制。深入贯彻《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增强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及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内生发展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对口帮扶工作部署,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各市与粤东西北地区各市依托对口帮扶关系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开展产业共建,落实管理、人才、资金、项目等帮扶机制和产业共建财政扶持政策,有组织地引导珠三角地区优质企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增资扩产及转型升级项目向粤东西北地区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是依托园区建设提升粤东西北产业发展水平。出台《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不断强化要素集聚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外溢产业和省内外产业转移,着力招引龙头企业项目,引导园区产业加快集聚发展;2020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在园区的带动下,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三、推动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

  一是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体系。省层面先后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立法、政策文件等形式,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完善产教融合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地市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是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全省加快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分批次布局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粤东西北地市创新产教融合措施,到2025年,在粤东西北地区至少各培育1个市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10个左右县(市、区)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已开展首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工作,共入库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等99家粤东西北企业。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主动对接各地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

  三是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鼓励和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培养模式。2020年,12所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在54个专业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规模2453人;16所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试点规模13815人,其中,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6种。

  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2020年,出台《广东省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广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等政策,对我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出全面部署。

  二是构建职教师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开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联合培养一批具有职教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职业教育教师学院,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职教研究和学科教学论等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加强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支持我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培训。2017年至今,我省已遴选出27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主要承担我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任务、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任务和“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师培训任务。

  三是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职业院校可确定不超过30%的岗位作为流动岗位,用于自主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规范兼职教师管理,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鼓励职业院校吸引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技能导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四是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完善职业教育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充分借力企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助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和员工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推动高校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鼓励引导职业院校整合校内外企业资源建设具备生产能力的校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您提出的提升办学能力、完善产业配套、创新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系列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粤东西北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省直部门,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强化部门联动和监督指导,加大经费投入和对口帮扶,支持粤东西北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为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省高职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1年7月2日

(联系人及电话:彭涛,020-3762945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