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公告

广东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指南

时间:2022-11-04 15:16:06 资料来源:本网
【打印】
分享到:

广东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指南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阅读工作。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宏伟蓝图;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阅读空间是阅读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书育人与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大力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利于更好服务师生的认知拓展、兴趣培养与能力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环境品质、打造中小学阅读新场景,建设高品质书香校园,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中央“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和书香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工程。

  广东省高度重视中小学阅读空间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与管理。2019年6月,《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应当加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阅读设施,鼓励教师开展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开设必要的阅读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阅读活动”。2021年11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推进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

  为适应广东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评估标准规范,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指导,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广东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本指南旨在促进广东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品质化,推进相关理念、功能、场景、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整体提升新建、改扩建阅读空间的建设与管理质量,努力构建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图书馆(室)设施网络,创新拓展中小学校园阅读空间,进一步激发师生阅读兴趣,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阅读。

  本指南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与修订。

  在执行本指南过程中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将有关意见或建议寄送至广州市环市东路461号,以便修订时参考。


目  录

  1.总  则

  1.1 指导思想

  1.2 适用范围

  1.3 名词解释

  2.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普惠共享

  2.2 统筹规划,联动建设

  2.3 多方参与,因校制宜

  2.4 数智融合,创新发展

  3.发展目标

  4.空间规划与设计

  4.1 空间选址

  4.2 功能设置与规划指标

  4.3 建筑设计

  4.4 装修指引

  4.5 导视指引设计

  5.空间设施设备配置

  5.1 阅读空间环境

  5.2 家具

  5.3 信息化阅读设施设备

  5.4 消毒杀菌设施设备

  5.5 消防安全设施设备

  6.组织机制与队伍建设

  6.1 组织机制

  6.2 管理队伍

  6.3 志愿者队伍

  7.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7.1 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

  7.2 确保文献信息资源质量

  7.3 馆藏纸质资源建设

  7.4 馆藏数字资源建设

  7.5 馆藏编目

  8.读者服务

  8.1 基本服务

  8.2 新生入馆教育

  8.3 阅读活动

  8.4 阅读课程

  8.5 阅读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8.6 教师教育教研

  8.7 家庭阅读指导

  8.8 无障碍阅读服务

  9.实施保障

  9.1 加强组织领导

  9.2 落实经费保障

  9.3 完善机制支持

  9.4 重视宣传引导

  9.5 纳入督导评估体系

  附录

  附录一:中小学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测算说明

  附录二:不同学段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

  附录三:泛在阅读空间生均使用面积与测算说明

  附录四:图书馆(室)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附录五:泛在阅读空间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附录六:智慧阅读空间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附录七: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标准

  附录八: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


  1.总  则

  1.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发展,加快推进广东教育现代化,加强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建设,满足新时代广大师生高质量阅读需求,为2035年广东建成教育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提供助力和支撑。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全日制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的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专门学校等机构可参照执行。

  1.3 名词解释

  (1)中小学阅读空间

  以面向师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借阅服务为主,具有阅览、借还、教学、研讨、自学、文创、展陈、休憩及读者其他文化活动和增值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校园文化空间,承载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的重要价值,是学校课内教育与课后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图书馆(室)为主,包含泛在阅读空间、智慧阅读空间和合作型阅读空间等。

  (2)图书馆(室)

  图书馆(室)(以下简称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具有功能综合性,为师生提供书、刊、报、数字资源等多种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藏、借、阅、研、休等复合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中小学校的必配空间。

  (3)泛在阅读空间

  泛在阅读空间是随时随地可进行阅读、探究、研讨、视听等活动的场所,如班级阅读角、开放阅读区、阅读文化墙、漂流书架、户外阅读区等。具有选址泛在性、非正式学习的特征,空间大小灵活,形式多样。

  (4)智慧阅读空间

  依托先进技术和装备,提供跨媒介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智能化阅读服务的场所,如提供自助办证、借阅、查询、续借、预约借书等服务的智能书柜,以触摸屏为交互界面的智慧阅读屏,体现互动沉浸与有声阅读功能的朗读亭等。

  (5)合作型阅读空间

  中小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加强联动协作,创新图书馆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为中小学图书馆特色发展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阅读空间。

  (6)数媒阅览室

  数媒是图书馆中以数字形态记录、处理、传播、利用的电子信息文献资料。数媒阅览室是师生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触屏一体机、智能终端、VR等设备,进行数媒文献资料阅读的空间。

  2.基本原则

  2.1 以人为本普惠共享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新时代五育并举、服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育人导向,加强中小学阅读空间与资源的公平配置,推进达标均衡建设,引导阅读资源的跨校、跨社区、跨系统共建共享。加强面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倾斜帮扶。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生的阅读空间建设,推进空间的无障碍和通用性设计。

  2.2 统筹规划联动建设

  加强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协调推进,鼓励将阅读空间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新建学校按本指南要求设计,加强阅读空间的土建、装修、景观、智慧校园和学校文化的统筹联动。聚焦师生的多元阅读服务需求,构建布局灵活、功能复合、资源丰富、动态可变的阅读新场景。

  2.3 多方参与,因校制宜

  健全完善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畅通学生参与渠道,引导师生、家长、社区、专业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空间的规划、设计与施工。重视第三方专业力量在阅读空间建设与资源提供中的作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学段、环保、造价和时间等因素,因校施策确定适宜可行的建设方案。选择适用的空间文化风格、设施设备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彰显岭南文化与地域文脉,体现“一校一品”的高品质阅读空间。

  2.4 数智融合,创新发展

  深化信息技术与阅读空间建设、管理的融合创新,适度预留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引入可感知、可引导、可体验、可管理的前沿信息技术,鼓励学校建设特色资源,探索阅读空间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重视新技术支撑阅读服务,发挥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革新阅读教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中的重要作用。创新阅读服务管理方法,利用好系统内和系统外阅读教育资源,多渠道增加优质文献信息资源供应。

  3.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理念更加先进、保障更加全面、制度更加完备、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体系,推动全省中小学阅读空间与阅读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促进“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阅读。

  (1)以阅读功能为基础,打造多元阅读场景

  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的标准化建设,选址合理,面积合规。统筹推进课程、教学、图书、装备与空间的深度融合,建设满足灵活多样的阅读场景。鼓励师生参与建设,设计融合儿童发展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理念,阅读氛围浓郁,环境人文舒适,富有视觉与情感吸引力的大美阅读空间。积极建设资源可共享、环境可感知、行为可记录、读者可联接的智慧阅读新场景。

  (2)以阅读素养为中心,发展师生核心素养

  充分发挥中小学阅读空间的育人功能,体现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尊重师生的真实需求,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阅读体验,服务师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常态阅读活动

  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阅读指导机构,指导和协调全校阅读活动的开展,依托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配备高质量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设计图书馆的活动和课程,推动中小学图书馆活动的课程化、常态化、体系化发展。

  (4)以文化育人为指引,铸就岭南特色教育品牌

  充分发挥中小学阅读空间的文化功能,体现教知识与育文化并举,因地因校制宜挖掘自身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岭南风格,推进阅读空间建筑、装饰与文化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广东教育优质特色品牌的形成。

  4.空间规划与设计

  加强中小学阅读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不断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的达标与优质建设。

  4.1 空间选址

  中小学阅读空间以图书馆为主,泛在阅读空间、智慧阅读空间、合作型阅读空间等为辅,在选址上具有不同要求。

  图书馆选址,一般在校园内安静、光照良好、到访便捷的区域,宜在二层及以下楼层。新建的图书馆馆舍宜相对独立,便于开放利用和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宜在生活区设立分馆或自助图书馆。

  泛在阅读空间选址,一般位于校园公共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走廊、教室、门厅、架空层、首层楼梯角等设泛在阅读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可建户外阅读区。

  智慧阅读空间选址,一般位于校园公共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公共门厅、架空层、走廊等,设智能书柜、智慧阅读屏、VR阅读区、朗读亭等设施。

  合作型阅读空间选址,一般位于师生到访便捷的校内空间或校园周边。在确保原图书馆功能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可与图书馆一体化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的新服务模式,与社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组织等合建阅读空间,选址宜便于向社区、社会开放。

  4.2 功能设置与规划指标

  使用面积指标是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图书馆、泛在阅读空间的使用面积指标设省I类和II类两种指标。II类指标是基础性指标,是全省学校均应达到的下限指标;I类指标是示范性指标,是全省学校推进建设的方向,其中位于珠三角区域的学校宜按I类指标配建,粤东、粤西、粤北等地有条件的学校可按I类指标配建。

  (1)图书馆

  普通学校图书馆的功能设置。图书馆馆舍建设应当纳入学校建设总体规划。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独立的图书馆舍。一般分为藏书、阅览、教学、读者活动、采编办公等区域,选设报刊阅览室、数媒阅览室等。12班及以下小规模学校可只设阅览区与藏书区。有条件的学校可选设报告厅、会议室、外文阅览区、文印区、自修室、创客空间、小组研讨室、名师工作室、亲子阅读区、微课录播室、休闲区等。各功能分区宜开放化设置,推进藏借阅一体化布局,也可分区独立设置。

  面向特殊教育需求的图书馆功能设置。接受残疾生源随班就读的学校图书馆,宜结合图书馆设特教资源室,并依《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配置相关特殊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选配大字版文献,选配用于存放智力玩具、录音录像制品、感统训练器具等的非书资源室。特殊教育学校应依学生类型设专用型图书功能室。

  合理设置使用面积。图书馆使用面积测算标准,见附录一。不同学段和规模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面积指引标准,见附录二。校内图书馆分馆的面积可计入全校图书馆面积。

  不同情况使用面积可参照执行。小学6班及以下学校图书馆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6班以上每增3班增加30平方米。初中6班及以下学校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6班以上每增加3班增加50平方米。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面积,可结合相应学段规模参照执行。全寄宿制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面积,指标可上浮10%。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面积,按不低于相应学段规模的省II类标准,有条件宜按省I类标准参照执行。明确向社区开放的图书馆,应结合社区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使用面积指标。鉴于不同社区需求差异较大,本指南所设使用面积未含与社区共享的使用面积。

  (2)泛在阅读空间

  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特征,是中小学校的宜配空间。泛在阅读空间使用面积指标的指引标准,见附录三。

  (3)智慧阅读空间

  宜结合不同学校实际,由学校自主选配,应经济节约,避免成为摆设。

  (4)合作型阅读空间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与本地公共图书馆联动合作,根据需要建立通还服务点或通借通还服务点等创新功能,灵活设置面积,是中小学校的选配空间。

  4.3 建筑设计

  重视满足师生多元阅读需求,重视儿童友好,符合人体工程学,遵循国家、广东和地方相关的标准规范,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1)合规合理设计

  图书馆造型宜体现学段特征和学校特色。新建馆舍宜采用空间模块化设计方法,按需求确定空间功能块,实施分功能块的模块化设计。房间进深不宜大于14米。合理设计读者、书籍和馆员三条流线。宜设一个主要出入口,便于统一管理;设一个以上安全疏散出口。

  (2)功能灵活设计

  在设常规功能区的基础上,可结合场地与需求进行功能的灵活优化与动静分区设计。可选择性引入席地阅读区、自主学习区、互动交流区、小组研讨室、名师工作室、创客空间、数媒阅览室等新型空间。易产生相互干扰的空间,如微课录播室等宜独立分区设置。除全校中心图书馆外,鼓励分散布局,可按学段需求设置分馆。

  (3)环境人性化设计

  体现儿童友好,重视自然通风、采光、噪音控制等方面的合理设计。提高安全性设计,合理规划意外逃生与安全通道;门窗的开启方式不得影响使用和通行安全;不得设门槛和弹簧门。接受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应进行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充分利用校园内合适场地设泛在阅读空间,便捷可达,场地安全,不影响消防疏散。

  (4)功能复合设计

  重视功能叠加的设计理念,合理设置功能,加强建筑、结构、给排水、强弱电、暖通等之间的协调设计,特别是应消除风雨隐患和消防隐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依学校条件与场地实际,在建筑、强弱电、消防疏散等方面为智慧阅读空间、合作型阅读空间提供支持。

  4.4 装修指引

  (1)满足设计规范

  装修所形成的使用荷载,应在原结构设计所允许的范围内。不应破坏校舍承重结构及防水功能,不得降低建筑设计的节能标准,应满足相关防火规范。

  (2)人性友好设计

  书架设计体现人体工程学,取阅方便;应安全耐震,设有防震防倒装置。

  阅览桌椅、借阅台、席地阅读地台等的高度尺度,应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

  面向特殊教育学生的阅读空间,体现无障碍、符合人体工程学、简单易用等特征。实施有声读物的阅读空间,宜环境舒适、隔音良好和灯光照度合适。

  (3)空间场景化设计

  场景体现开放灵活性。图书馆宜开放式设计,建设布局灵活、功能复合、应用智慧、场景可变的阅读场所。走廊、架空层、公共空间的泛在阅读空间设计,能满足随时随地可读的阅读场景需求。

  场景体现学段性特征。其色彩、造型、资源与家具,应符合相应学段的年龄审美及功能需求。小学图书馆宜体现童趣,激发学习兴趣,宜设大班阅读教学区、席地阅读区等;初中图书馆注重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宜设讨论室、项目研究室、创客空间等;高中图书馆宜满足多元化需求,宜设自修、合作学习和项目研究室等。

  场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有条件的学校宜结合办学特色与区域文脉,打造个性化、有文化主题的阅读空间。

  (4)装饰用材设计

  材料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不同顶、墙、地、家具和其他装饰材料应符合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等级的相应规定。

  顶棚宜设吸音吊顶,造型简约大气并可结合特色主题设计。可选穿孔石膏板、纸面石膏板、穿孔铝板、铝方通等材料。

  墙面宜用吸声、环保、易清洁的材料,采用温和、明亮、安静的主色调,主要墙面宜有文化特色与教育启发性。可选吸音壁毯、护墙板、冰火板、水性釉面漆、无机乳胶漆、可书写墙漆等材料。内墙阳角和凸出墙面的方柱宜做圆角。

  地面宜用防滑、环保、易清洁的材料。可选彩色水磨石、晶磨石、PVC卷材、复合地板、防滑地砖等材料。其中阅览区宜采用静音型或软质吸声地材。

  (5)装饰施工

  绿色施工。材料和配套设备设施应选绿色环保、节能、耐久性好的产品,符合国家、省市和相关行业的标准,避免对校内空气造成污染。容易产生污染的材料,应重视原材料的现场管理。

  完工检测。装修完工后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相关要求。家具进场后使用前,检测结果应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相关要求。

  4.5 导视指引设计

  中小学阅读空间导视指引标识,是高质量阅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符合《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0001)要求,并合理安装。

  (1)功能定位

  具有指引、提示、馆藏导览、文化渲染等功能,对空间结构、资源布局、服务分布、设备区域、部门分布、功能区分布、安全警示、应急疏散等提供清晰表达与指引,宜专题设计,合理安装。

  (2)科学合理设计

  符合心理学设计。设计宜以图案、符号为主,体现相应学段特点,宜用学生易理解和喜爱的元素,材质及大小规格合适。符合色彩心理学,在安静区、个别学习区、讨论室等小区域,慎用令师生感到浮躁的色彩;在需要提示或警示的特殊区域,可选用对比度强的色彩。有条件的学校可试点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3D导航系统。

  体现全纳性设计。面向随班就读学生、读写障碍学生等服务的阅读空间,应使用特殊教育学生易理解的标识,必要时可采用其他声光电导视技术。

  5.空间设施设备配置

  5.1 阅读空间环境

  阅读空间环境舒适,注重通风、温度、湿度、声、光、电等要素的合理设计。

  (1)通风换气良好

  阅读空间应合理设置窗扇、风扇及其他自然通风技术措施。在人流较为密集的阅读空间,鼓励选装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指标为监控重点的空气质量智能管理设施。采用机械通风时,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

  (2)温度湿度可控

  师生阅览区、书库的温度湿度调控设计,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相关规定。师生阅览区应配空调等制冷设备。书库宜配抽湿机、选配空调等设备。

  (3)采光照明适宜

  阅读空间的采光与照明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等相关规定。窗户应选无色透明玻璃。宜设遮阳板、窗帘等防护设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书库。照度合适,避免眩光,其中阅读区、研讨室等达到300LX,书库达到50LX,书架垂直面宜照度均匀。

  (4)声环境舒适

  噪声控制应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等相关规定。有动静态分区的阅读空间,顶棚、内墙与地面宜选吸音装饰材料,安静区域允许噪声级≤40dB。泛在阅读空间宜采取适当的隔音降噪措施。制作视音频素材的特殊空间和有声阅读空间,应采用优质隔音设施。

  (5)强弱电配置合理

  强电荷载设置合适。电源插座应为安全型,数量充足,高度安全并满足使用要求。电源插座、空调电源插座和照明用电应分设不同支路。

  弱电合理配置。空间连通互联网,宜覆盖无线网络,合理设置必要的有线网络端口,留有发展余量。图书馆宜配独立音响系统,入口与重点部位应安装视频监控。无线网络宜全覆盖,为计算机、智能书柜、朗读亭、智慧显示屏等设备预留充足的有线网络端口。

  (6)安全防护到位

  在防火、防水、防潮、防霉、防盗、防动物、防尘、保洁和安全等方面,配齐相应设施设备。有特殊教育师生使用的阅读空间,宜设应急声光相结合的报警系统。

  5.2 家具

  阅读桌椅家具等设施,规格应儿童友好,符合相应年龄的使用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家具宜标准化与成套化,应环保无毒。

  应配图书架、书架步梯、报纸架、期刊架、阅览桌椅、借阅台、书立等必要设施。书架宜可调层高。家具功能实用,边线宜为圆角,质感、外形与所在空间的装饰风格相协调。

  依实际需要,可选配矮书柜、密集书架、文件柜、陈列柜、非书资源柜、书车、办公桌椅、研讨桌椅、公告栏等设施。

  不同类型阅读空间需配置的设施设备,见附录四、五、六。

  5.3 信息化阅读设施设备

  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图书管理系统、图书查询机等设备,基本实现图书借阅的信息化管理。

  鼓励采用新技术,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个性化阅读资源和创新型阅读体验。可选配自助借还终端机、打复印一体机、RFID安全门、智能书柜、智慧阅读屏、电子书阅读器、朗读亭等相关设备及配套软件。

  有特殊教育服务需求的学校,可选配具有无障碍使用的计算机、音视频播放设备、阅读辅助设备及软件等。

  5.4 消毒杀菌设施设备

  宜配置图书的消毒杀菌设备和日常消杀设备,着力防范图书成为病毒传播的中介载体。宜在图书流通处附近配1-2台单次可消杀多本图书的图书杀菌机,规模较大学校可适当增加。重视杀菌机的安全操作,应提供杀菌机的安全操作导引,小学中低段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操作杀菌机。配置阅读空间的,宜配可移动式空气净化消毒器,重点加强藏书室等相对密闭、空气不流通空间的杀菌消毒与除味除尘工作。

  5.5消防安全设施设备

  配足配齐消防栓、灭火器等相关设备。宜设防火自动报警装置,鼓励设应急声光报警系统。有特殊教育师生使用的阅读空间,宜设应急声光相结合的报警系统。

  6.组织机制与队伍建设

  6.1 组织机

  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阅读空间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确保经费落实,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评估;加强阅读空间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成由专兼职图书馆管理人员、各类志愿者等组成的阅读空间管理队伍。由图书馆馆长统筹负责队伍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图书馆与校内相关部门,加强阅读空间的建设与持续健康运行。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阅读指导机构,统筹推进全校阅读活动;阅读指导机构由一名校领导、图书馆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鼓励家长代表参加。阅读指导机构负责制定学校阅读计划,组织阅读活动的实施,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持续提高阅读活动成效。

  6.2 管理队伍

  重视并加强阅读空间管理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严格补充标准,优化队伍结构,抓好继续教育与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专业人才。

  1)加强人员资质管理

  建立完善资格准入、岗位聘用和定期考核制度,不断提高管理队伍中图书馆专业人员比例,通过多种方式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阅读空间管理队伍。

  准入资质。阅读空间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职称管理。阅读空间专职管理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珠三角区域的学校,应设立中小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粤东、粤西、粤北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中小学图书馆图书资料系列专业技术岗位。在职务(称)评聘、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阅读空间专职管理人员应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并按国家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

  (2)提升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开展定期培训。重视阅读空间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参与权威专业机构组织的培训、业务进修等,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常态化继续教育,提供相应的培训经费。

  保证培训学时。参照广东省教育厅或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要求,专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学习任务每年应累计不少于90学时。

  3提高学科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重视阅读工作对中小学教学教育的支撑作用,提高学科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提供专题培训,鼓励学科教师成为阅读空间兼职管理人员。支持学科教师深入参与阅读空间建设,利用阅读空间开展与学科相关的阅读活动。

  6.3 志愿者队伍

  鼓励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参与学校图书馆的活动,激发家长与孩子参加读书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课余时间、重要节假日,自愿、公益参与学校图书馆管理和阅读活动的志愿服务。

  小学阅读空间主要推行家长志愿者方式,中学阅读空间主要推行学生志愿者方式。

  1)建立健全志愿者制度

  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定期评估制度,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包括志愿者的招募条件及流程、培训、权利与义务、服务要求、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保障及退出机制等,主要规章制度挂墙告示。

  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专门规范和激励制度措施,志愿者可优先享受图书馆文献借阅的优惠政策及图书馆活动的优先参与权。通过考核给予积分或表彰等方式对学生志愿者认可、奖励。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地方和学校文化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建立志愿者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明确志愿者参与方式

  志愿者应培训上岗,接受关于学校阅读空间基本运作流程的培训,在明确职责的范围内,协助专职管理人员完成日常服务、阅读推广和读者活动等工作。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通过佩戴志愿者工作牌或穿着志愿者服装等方式表明志愿者身份。

  (3)志愿者协助开展的主要工作

  图书加工处理。对新到馆图书进行加工处理,包括验收建档、粘贴书签、分类编目、图书上架等。

  图书借还管理。将读者借阅归还的书刊进行图书整理归架,对脏污破损图书进行清洁补修。

  文明督导。对阅读空间的文明礼仪、环境卫生保持情况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劝导和制止大声喧哗、抢座占座、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维护阅读空间的秩序。

  读者咨询服务。为读者解答基本的信息咨询,指导和协助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书目检索系统与设施设备。

  阅读推广和读者活动。包括协助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协助策划与推广读书月、开学季等活动;协助策划、组织和实施读书沙龙、专题讲座等相关阅读活动;为图书馆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7.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学校应根据本校教育教学任务、办学特色及发展目标,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持续优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汇集、利用模式,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不断优化馆藏结构,提升馆藏质量。

  7.1 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

  学校应根据发展目标,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计划、预算规划,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制定图书配备与其他馆藏文献信息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科学的、富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7.2 确保文献信息资源质量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藏书复本量标准及馆藏增新剔旧原则。制定增新剔旧工作计划,严格操作,确保每年至少生均新增(更新)一本纸质图书,实现生均纸质图书册数达标。妥善保存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基础藏书配备目录内的藏书,一般不进行剔旧。

  配齐配好文献信息资源。学校管理人员可组织任课教师、图书馆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有计划采购、更新文献信息资源,保证生均新增纸质图书册数达标,配备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供师生使用的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应用型的专业书籍,优化资源结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有本校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提升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数字资源,建立与教育数字化匹配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满足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

  1)规范采选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出版物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质量的督导评估,推动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质量和应用效能。

  逐步健全师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的采选机制。学校应建立文献信息资源采选需求征求机制,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需求,结合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借阅数据分析、阅读跟踪评价记录等有关统计数据,为文献资源采选提供依据。 

  建立图书采购责任机制。建立和完善馆藏资源采购、配备办法,明确馆藏采购主体,按照“凡进必审”,“谁推荐谁负责”原则,把好新增图书入口关。注重听取师生意见,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民主监督作用,共同把好中小学图书馆馆藏采购质量关。

  定期开展清理审查、增新剔旧。原则上每学年至少采购一次,定期公告资源更新目录。严禁盗版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及不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出版物进入图书馆,逐步减少教科书同步练习、寒暑假作业、习题集、试卷、考试辅导等图书资料,不断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2)采选原则

  主题鲜明。体现主旋律,引领新风尚,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彰显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

  内容积极。选材积极向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较高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价值。选文作者历史评价正面,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可读性强。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和阅读兴趣。文字优美,表达流畅,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

  启智增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增长知识见识,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3)采选渠道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和《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进行图书配备和更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四史”教育类优质阅读资源的配备。

  鼓励中小学校拓宽馆配图书来源,鼓励根据师生需求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校内师生间图书互换共享,在馆内设立专门的图书漂流阅读空间,以方便图书的分享和获取。制定图书漂流相关制度,由图书馆专门人员对图书进行登记和流通管理。

  中小学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受来自师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群体的文献捐赠,本着“依法组织、凡进必审”的原则,建立文献捐赠工作责任制,建立捐赠管理制度,明确审查流程。按照“谁受赠谁负责”的原则,对捐赠的文献目录进行评价,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文献予以退回。

  7.3 馆藏纸质资源建设

  按照学校类别足量配备图书,数量应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规定的生均册数要求,见附录七。合理配置纸质书刊,每年生均新增(更新)纸质图书应当不少于一本,见附录八。

  应符合中小学校基本藏书分类比例,参照人文社科类、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教学参考书四类比例标准,探索建立学生、教师读书反馈及推荐制度,遴选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好书。

  期刊、报刊的配置应兼顾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对馆内一些长年订阅、备受读者欢迎的优质期刊,控制好不同类别的比例,保持继续供给,其中核心期刊种数不宜少于馆藏期刊、报刊总量的10%,种类数量参照附录七。

  7.4 馆藏数字资源建设

  馆藏数字资源需涵盖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特色馆藏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为师生提供多样化、时效性强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多种呈现方式服务师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增加馆藏数字资源总量,丰富数字资源样态,促进学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整合优质的网络免费资源、积极引进商业化电子资源的方式,加强特色馆藏数字资源建设。

  7.5 馆藏编目

  对馆藏编目要求可参照以下规定:

  (1)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进行分类,图书分类能结合本馆实际,适当掌握级次。

  (2)图书著录应当遵循《普通图书著录规则》;音像资料按应当遵循《非书资料著录规则》;期刊著录应当遵循《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计算机编目应当遵循《中文图书机读目录格式》。

  8.读者服务

  图书馆应当做好阅览、借还、阅读指导、宣传推荐服务工作,开展学生阅读教育服务、阅读空间服务等;鼓励纳入教学计划,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撑;创新各类资源使用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积极创建书香校园。

  8.1 基本服务

  图书馆应当做好开放、登记、借还、阅读指导、宣传推荐服务工作。

  开放:教学期间,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确保每天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师生有效开放,住宿制学校鼓励适当延长课余开放时间;特别要为家庭贫困学生、农村学校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便利读书条件。

  登记:图书馆应当建立书刊总括登录和个别登录两种账目。新书到馆及时验收登记和编目,3周内上架流通;报纸当天上架,期刊2天内登记上架流通;每年定期对馆藏核心期刊装订成册,并登记、分类、编目、流通。

  排架: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体系组织藏书,书架排列科学合理、整体美观,图章齐全,书标颜色规范、粘贴整齐划一,索书号顺序不乱;书架标识齐全、清晰明确。

  借阅:学校图书馆应当以全开架借阅为主。以学校图书馆为中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走廊、教室等空间,创新书刊借阅方式,优化借阅管理,创建泛在阅读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应提高泛在阅读空间的信息管理水平,并纳入统一管理。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诚信取阅,简化图书借阅管理,将馆藏资源推送到楼层、课堂,促进师生便捷、有效阅读。

  其他管理:对文献信息资源定期清点、剔旧、修补,并做记录。

  8.2 新生入馆教育

  学校图书馆应利用一定课时开设新生入馆教育课,包括学校图书馆概况、馆藏资源建设与布局、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馆员角色及分工、图书馆服务项目、图书借阅手续及各项规章制度等内容,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分析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8.3 阅读活动

  中小学校应创新各类资源使用方式,培育具有时代感和学校特色的阅读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如围绕世界读书日、校园阅读节以及重大节庆等组织全校性的大型读书活动,建议每年不少于4次;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和特色选择性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图书评选、作家/名家进校园、读书创作展览、班级读书会、课本剧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阅读,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素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一小时,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形成学校阅读氛围与文化。

  8.4 阅读课程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阅读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让图书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阵地,鼓励学校创建图书馆特色课程,推动校本课程建设,利用图书馆积极开展必读书目和经典书目的整本书阅读课、绘本阅读课、群文阅读课、主题阅读课、全学科阅读课及阅读方法指导课等多样化的阅读教育课程,系统化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目标,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鼓励学科教师结合学校阅读教学规划、教材推荐阅读内容、班级共读读物等开展学科阅读课程。

  8.5 阅读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学校师生阅读行为数据,通过对不同阅读场景的数据挖掘,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阅读活动的需求与偏好,分析学生阅读互动、阅读量、阅读习惯等阅读行为,结合借阅流通使用情况,构建针对学生阅读情况记录与阅读评价的网络数据库系统。

  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阅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对学生进行阅读测评分析,推荐个性化的阅读书目,给予个性化阅读方法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更为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不断优化学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为学校阅读活动和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核心的书香校园建设长效机制。

  鼓励学校建立阅读激励机制,学校可基于图书借阅、阅读评价系统的数据,采用适当形式表彰阅读活动表现突出的师生,推广阅读积分激励机制。

  8.6 教师教育教研

  图书馆应协助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配备有关教学、教研、跨学科、生涯教育等相关的教材、教学辅导资料、教学大纲、课件、试题、期刊论文等各类型书籍及配套课程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数字资源等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围绕深化课程改革目标任务,提升学科教师对图书馆的认识,引导学科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

  8.7 家庭阅读指导

  重视发挥家长在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课外阅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小学图书馆设立家长定期开放日,进一步丰富亲子阅读活动,为家长开展校园亲子阅读专题讲座,组织对家长阅读指导能力的培训,营造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8.8 无障碍阅读服务

  学校应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及相关标识,配备适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阅读资源及设施设备,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和便利服务。

  9.实施保障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建设理念,按本指南要求,不断提升全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质量与水平。

  9.1 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统筹协调。加强省、地市、县(区、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把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纳入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发挥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在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评估等各环节的职能作用。

  加强制度执行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年度专项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切实履行职责,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抓好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专项工作计划的实施,组织协调区域内中小学校做好阅读空间的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评估等工作。各学校要把阅读空间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牵头抓的新时代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工作新机制,履行建设主体责任并落实具体建设方案。

  9.2 落实经费保障

  坚持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经费投入机制,确保阅读空间建设经费常态化,持续列入各地教育部门经费年度预算方案。经费适当向农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9.3 完善机制支持

  科学有序推进建设。按照“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为原则,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扶持薄弱、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按前期规划、空间设计、组织施工、空间验收和运营维护五个阶段,有序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

  完善多方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捐资支持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引导各地把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作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事项。强化把关指导力度,共同把好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全省启动一批试点样板工程,摸索经验,树立标杆,提供示范,推而广之。

  9.4 重视宣传引导

  各地要及时总结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的先进经验,推广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建设模式。配合省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提高“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的参与度。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书香校园”建设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各级学校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阅读活动,打造师生阅读交流平台。

  9.5 纳入督导评估体系

  鼓励各地把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教育部门、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与督导评估体系,加强日常督导检查与指导引领,建立意见反馈机制。


  附录一

  中小学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测算说明

小  学

初级中学

九年一贯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区)(㎡)

1㎡/450册

借阅室(区)(㎡)

≥10

≥10

≥10

≥15

≥15

教师阅览室座位配置率(%)

25

30

30

30

30

教师阅览室(区)(㎡)

教师人数*配置率*3.0㎡/座

学生阅览室座位配置率(%)

7

10

8

13

12

学生阅览室(区)(㎡)

小学:学生人数*配置率*1.8㎡/座;

中学:学生人数*配置率*1.9㎡/座

办公及采编室(㎡)

馆员数*6.0㎡/人

数媒阅览室(区)

学生座位配置率(%)

3

3

3

4

4

数媒阅览室(区)(㎡)

小学:学生人数*配置率*1.8㎡/座;

中学:学生人数*配置率*2.0㎡/座

报刊阅览每班座位配置(座)

1

报刊阅览室(区)(㎡)

小学:班数*每班座位配置数*1.8㎡/座;

中学:班数*每班座位配置数*2.3㎡/座

非书资源室(区)(㎡)

小学段I类选配指标;12班及以下每校20㎡,每增加6班加5㎡

选配功能空间(㎡)

为I类学校选配指标;各校依需求选择性配置相关功能

  注1教师、学生每座座位面积主要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7.1.1确定,其中教师阅览室每座座位面积结合课改趋势,并参照安徽和广东原标准等的标准有所扩大,确定为3.0㎡/座。学生阅览室、数媒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的每座座位面积取值,均按《中小学校设计规范》7.1.1执行。相关类型座位的配置率(数)依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原标准等的标准参照确定。

  注2:面积取整处理技术。为便于教师阅览、学生阅览、数媒阅览等空间建筑的合理设计,对使用面积指标的测算作取整处理,即面积尾数调整为0或5处理。

  注3非书资源室(区)是为录音录像制品、幻灯片、缩微制品、图片、教学模型、智力玩具、机读件、地图、乐谱、照片等提供存储和使用的功能空间。它是中小学校的选配空间;在特殊教育学校具有重要价值,是宜配空间。


  附录二

  不同学段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

表1 小学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班  数

12班

540人

18班

810人

24班

1080人

30班

1350人

36班

1620人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区)

30

30

45

45

60

60

75

75

90

90

借阅室(区)

10

10

10

10

10

10

15

15

15

15

教师阅览室(区)

25

25

35

35

45

45

55

55

65

65

学生阅览室(区)

70

70

100

100

135

135

170

170

205

205

办公及采编室

12

12

12

12

12

12

18

18

18

18

数媒阅览室(区)*

0

30

0

45

0

60

0

75

0

90

报刊阅览室(区)*

0

25

0

35

0

45

0

55

0

65

非书资源室(区)*

0

20

0

25

0

30

0

35

0

40

选配功能区*

0

30

0

45

0

60

0

75

0

90

使用面积合计

147

252

202

352

262

457

333

573

393

678

  注:*号为选配功能空间,I类学校应配置;学校可依需求灵活合并相关空间。


表2 初中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班  数

18班

900人

24班

1200人

30班

1500人

36班

1800人

48班

2400人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区)

70

70

95

95

120

120

140

140

190

190

借阅室(区)

10

10

10

10

15

15

15

15

20

20

教师阅览室(区)

60

60

80

80

100

100

120

120

160

160

学生阅览室(区)

170

170

230

230

285

285

340

340

455

455

办公及采编室

12

12

18

18

18

18

24

24

30

30

数媒阅览室(区)*

0

55

0

70

0

90

0

110

0

145

报刊阅览室(区)*

0

40

0

55

0

70

0

85

0

110

选配功能区*

0

50

0

70

0

90

0

110

0

150

使用面积合计

322

467

433

628

538

788

639

944

855

1260

  注:*号为选配功能空间,I类学校应配置;学校可依需求灵活合并相关空间。

  
表3 九年一贯学校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班  数

18班

840人

36班

1680人

54班

2520人

72班

3360人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区)

55

55

110

110

170

170

225

225

借阅室(区)

10

10

15

15

20

20

25

25

教师阅览室(区)

45

45

90

90

140

140

180

180

学生阅览室(区)

130

130

255

255

385

385

510

510

办公及采编室

12

12

24

24

30

30

36

36

数媒阅览室(区)*

0

50

0

100

0

150

0

200

报刊阅览室(区)*

0

40

0

85

0

125

0

165

非书资源室(区)*

0

20

0

30

0

40

0

50

选配功能区*

0

50

0

100

0

150

0

200

使用面积合计

252

412

494

809

745

1210

976

1591

  注:*号为选配功能空间,I类学校应配置;学校可依需求灵活合并相关空间。


表4 普通高中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班  数

18班

900人

24班

1200人

30班

1500人

36班

1800人

48班

2400人

60班

3000人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区)

90

90

120

120

150

150

180

180

240

240

300

300

借阅室(区)

15

15

15

15

20

20

20

20

25

25

30

30

教师阅览室(区)

65

65

85

85

110

110

130

130

175

175

215

215

学生阅览室(区)

225

225

295

295

370

370

445

445

595

595

740

740

办公及采编室

18

18

24

24

24

24

30

30

30

30

36

36

数媒阅览室(区)*

0

70

0

95

0

120

0

145

0

190

0

240

报刊阅览室(区)*

0

40

0

55

0

70

0

85

0

110

0

140

选配功能区*

0

60

0

85

0

110

0

135

0

185

0

235

使用面积合计

413

583

539

774

674

974

804

1170

1065

1550

1321

1936

  注:*号为选配功能空间,I类学校应配置;学校可依需求灵活合并相关空间。


表5 完全中学图书馆(室)使用面积指标(单位:㎡)

班  数

24班

1200人

36班

1800人

48班

2400人

60班

3000人

类  别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II类

I类

藏书室

110

110

160

160

215

215

270

270

借阅室

15

15

20

20

25

25

30

30

教师阅览室

85

85

125

125

165

165

210

210

学生阅览室

275

275

410

410

545

545

685

685

办公及采编室

24

24

30

30

30

30

36

36

数媒阅览室*

0

100

0

145

0

190

0

240

报刊阅览室*

0

55

0

85

0

110

0

140

选配功能区*

0

80

0

120

0

160

0

200

使用面积合计

509

744

745

1095

980

1440

1231

1811

  注:*号为选配功能空间,I类学校应配置;学校可依需求灵活合并相关空间。


附录三

泛在阅读空间生均使用面积与测算说明(单位:㎡)

类 别

小学

初中

九年一贯

普通高中

完全中学

II类

≥0.3

≥0.3

≥0.3

≥0.2

≥0.2

I类

≥0.5

≥0.5

≥0.5

≥0.3

≥0.3

  注:鉴于泛在阅读空间的开放性,生均使用面积采用“大于等于”的指引表示。

  测算标准如下:每校泛在阅读空间的生均使用面积=(A类+B类+C类+D类)/在校生总数。

  其中:普通教室内的班级阅读角面积,按每班生均纸质图书报刊的N册数,可折算为2N平方米,各班折算面积之和核定为A类泛在阅读空间使用面积。以阅读为主的泛在阅读空间,引入“阅读+X”的设计理念,在每处配置纸质图书报刊不少于100册基础上,不含疏散通道,按可开展阅读服务的使用面积折算为B类泛在阅读空间使用面积。以兼容阅读为辅的泛在阅读空间,引入“X+阅读”的设计理念,在每处配置纸质图书报刊不少于50册基础上,不含疏散通道,按可开展阅读服务的使用面积减半折算为C类泛在阅读空间使用面积。以墙面为主的阅读文化墙,按有效墙面面积折算为D类泛在阅读空间使用面积。


  附录四

  图书馆(室)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序号

设备名称

功   能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书架

存放图书

按书刊藏量适量配置

宜可调层高的双面或单面书架

2

报纸架

陈列报纸

3

期刊架

陈列期刊

4

陈列柜

陈列文献资料

适量

5

矮书柜

存放图书、功能分隔

6

书柜/密集书柜

存放文献资料

7

文件柜

存放各类归档资料

8

书立

整理、陈列图书

9

书车

搬运图书

10

装订设备

装订文献

11

可组合阅览桌

阅读、研修等

适量

12

数字阅览桌

放置数字阅览终端

可与阅览桌兼用

13

计算机或平板

数字阅览

14

阅览桌椅、垫等

阅览、交流、研讨等

15

投影设备

用于研讨、交流

可为液晶一体机

16

台灯

补充照明

可与书桌组合

17

电脑桌椅

放置计算机终端

适量

18

办公桌椅

管理人员使用

19

计算机

文献采编和管理等

20

流通工作台

借还图书资料

21

读卡器

图书借还

22

扫码器

ISBN录入、图书借还

23

图书采集器

图书采购查重、清点

24

检索终端

文献信息检索

25

RFID安全门

图书进出管理

26

阅读宣传栏

新书推介与成果展示

适量

27

数据服务器

支持文献的电子化存储和应用

适量

宜设在学校机房

28

移动硬盘

数据资料备份

29

打印复印一体机

书标条码和资料打印

适量

30

扫描仪

文献资料扫描

31

无线路由器

WIFI学习环境

32

空调

空气调节

适量

33

消毒设备

文献资料消毒

34

监控系统

全馆及出入口的监控

1

宜无死角监控

35

文献管理系统

文献资源管理

1

软件

36

数字文献平台

数字文献利用与管理

1

软件

37

有声阅读设备

有声阅读

选配

软硬件

38

影音欣赏设备

影音欣赏、数媒阅览使用

选配

39

音响设备

选配

40

观摩椅

选配

41

休闲桌椅、茶几

读者休憩交流

选配

42

光电文字显示器

提示听觉障碍者

3选1

听障者使用的阅读空间

43

智能显示屏

44

上下课指示灯

45

视障者电子听书机

将汉字图书资源转换成听读资源

适量

视障者使用的阅读空间

46

盲用读屏软件

视障者上网阅读浏览

适量

47

盲文点字显示器

视障者上网阅览用

适量

48

盲文刻印机

复印盲文资料

适量

49

各类电子助视器

帮助低视力学生阅读图书

适量

50

各类光学助视器

帮助低视力学生阅读图书

适量

51

手电筒

帮助低视力学生自助寻找图书

适量

52

智能书柜

自助办证、借阅、查询等服务

选配

软硬件一体

53

数字图书借阅机

提供数字化图书的自助借阅服务

软硬件一体

54

智慧阅读触屏

提供个性阅读、低幼学生跨媒介阅读等

软硬件一体

55

电子书阅读器

提供电子图书的阅读

软硬件一体

56

朗读亭

智慧型听、说、阅等综合服务平台

软硬件一体

57

自助图书借还机

图书自助借还

软硬件一体

  注:各学校宜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其中不少为选配设施。


  附录五

泛在阅读空间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序号

设施设备名称

配置要求

备 注

1

书架

依公共场地条件

书架与报刊架可整体设计

2

报刊架

若干

选配

3

阅读交流区

阅读桌椅或席地阅读座位若干

符合人体工程学

4

计算机

1-4台

选配,配有线网络端口

5

智慧阅读触屏

有数字化学习资源

选配,配有线网络端口

6

阅读文化墙

方便师生交流与展示

全校不少于1处,宜多设

7

图书

每处总册数100本以上

自然科学类图书不少于30%

8

报刊

小学至少3种,中学至少5种

选配,可以是下架报刊

9

工具书

小学至少3种,中学至少5种

选配,可以是下架报刊

  

附录六

智慧阅读空间设施设备配置参考指引

序号

设施设备名称

建议配置要求

1

智能书柜

按每12-18班选配1个

2

书柜藏书量

每个书柜藏书量不宜少于200本

3

智慧阅读屏

按每1000-1500生选配1个

4

朗读亭

按每1500-2000生选配1个

  

附录七

  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标准

小  学

初级中学

九年一贯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

类   别

人均藏书量(册)

(按在校学生数)

25

35

35

45

30

40

45

60

40

55

报刊(种)

60

80

70

120

120

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

120

180

150

250

250

  注:上表依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附表一“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量”确定,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取值参照相应小学和初中确定。基于部分中小学办学规模较小的实情,报刊、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的种数应结合真实需要配置,尽可能为师生提供丰富文献资源。


  附录八

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

小学

中学

类   别

基准

示范

基准

示范

生均纸质藏书年递增量(册/人)

≥1

≥1.5

≥1

≥1.5

藏书量比例

人文社科≥15%                                                                                          

人文社科≥15%                                                                                          

人文社科≥15%                                                                                          

人文社科≥15%                                                                                          

文学类≤55%

文学类≤50%

文学类≤45%

文学类≤40%

自然科学类≥20%

自然科学类≥25%

自然科学类≥30%

自然科学类≥35%

教学参考书≤5%

教学参考书≤5%

教学参考书≤5%

教学参考书≤5%

  注:上表依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附表二“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确定,相关藏书比例标准依学校实际情况以此为参照,分阶段动态调整优化馆藏结构。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