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高校动态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⑧

时间:2024-05-21 14:40:59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
【打印】
分享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汕头大学:

  构建“6+4+1纵横交错”多维评价体系

  推动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汕头大学推行以“六聚”党建体系引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以“学科发展”联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纵横并轨发展体系”“四纵四横分类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以“办学资源绩效体系”总揽大学治理效能提升,着力打造“纵横评价联动共同体”。

图片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六聚”党建体系,引领教育评价试点工作。一是建立“党委示范学、研究阐释学、分类指导学、追寻足迹学、沉浸体验学”五项学习机制,推动理论“聚魂”;二是构建“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三级分类评价体系,推动体系“聚强”;三是建立健全“校党委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负责—二级党组织狠抓落实—党员人人有责”协同管理工作机制,推动组织“聚力”;四是构建学习、调研、考核、责任、回头看、交流等党建机制,推动治理“聚效”;五是开展“破难题、促发展”攻坚行动,推动干部“聚能”;六是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推动先锋“聚势”。

  (二)构建“全过程纵向评价+全要素横向评价”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立德树人实效。一是实施全过程纵向评价。开展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的“三层级”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破—立—督”的博士论文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二是探索全要素的横向评价。重构学生评价体系,制定《汕头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深化“双院”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多维度主体广泛参与的课程评价新模式。

  (三)构建人才纵横并轨发展体系,实现以“多维”破“五唯”。一是构建人才纵横引进网络,形成各类人才互推互荐的合力。二是架设人才纵横并轨立交桥,实现有“帽子”与无“帽子”人才纵横并轨发展,同级别教学奖和科研奖并轨认定。三是以“多维”破“五唯”推动自主评价,实施教师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架设人才成长“特殊通道”,探索在“学院”或“学科”采用卓越人才差异性遴选办法。

图片

  (四)构建“四纵四横”分类学术评价体系,聚焦质量贡献。一是突出成果质量导向,实施科研长周期评价。分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四类岗位,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四种科研类型,形成“四纵四横”考核和评价体系。二是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聘用制”过程评价实现辨才识才,以“编制”实施结果评价实现选才用才。实施差别性考核机制,建立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脱钩机制。启动数学、艺术学科评价试点工作。

  (五)打造学科“纵横评价联动共同体”,着力内涵式发展。以“学科发展”评价为主线,设置“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学科与学位点”4大类41个指标,联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纵横并轨发展体系”“四纵四横分类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实施学科标志性成果培育及激励机制,引入学科绩效产出“当量”概念,建立以一级学科为主体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体系,形成学科争先恐后、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学科发展“纵横评价联动共同体”。

  (六)构建多元化办学资源绩效管理体系,坚持注重绩效。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金会、校友会、李嘉诚基金会等组织的融资绩效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办学的格局。二是开展资金使用进度及规范化考核,建立动态追踪调整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做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三是建立基于学科特点的“基本建设+绩效建设”资金分配模式,提高学科建设资金配置效率。四是与腾讯云、中国银行三方携手打造智慧校园项目,推动打造智慧教育云端生态。

图片

  二、工作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双融双促。学校获批成立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学校党委入选广东省党建双创示范校,理学院生物海洋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获2021年度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全省高校精品党课优秀党史宣讲员”评选活动“精品党课”、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典型案例一等奖等。

  (二)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育人新优势。服务性劳动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增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1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全英慕课“出海”;斩获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中国赛区全国冠军;创新户外教育+思政模式,是国内唯一长距离徒步完成翻雪山、过草地长征路线的高校团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省级及以上奖励20项,其中1项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外研社·国才杯”大学生英语挑战赛写作总决赛一等奖;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全国三等奖、“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金牌等。

  (三)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建设粤东人才中心。2021年以来,新引进专任教师270人,新进入卓越人才计划人数175人,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达119项,科研经费总额达6.07亿元。作为试点的数学学科,青年教师团队在基础数学若干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表高质量论文84篇,李健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图片

  (四)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学术创新高地。2022年新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新获批成立省市共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粤港澳高校联合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著作《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hinese EFL University Classro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2年,学校共申请专利262件(发明专利160件),授权专利184件(发明专利112件)。转化(含转让和许可)科技成果88项,经费198万元。

  (五)坚持数智赋能,助推教育现代化。汕头大学、腾讯云、中国银行三方共同携手打造智慧校园项目,以打造微校、企业微信相融合的多校园服务入口,底层云平台建设、物联、AI等业务中台建设,实现智慧业务系统融合重构,最终达到一网助力集体创新、一屏包揽全国金课、一键反馈全校需求、一码通行汕大各校区、一站夯实信息基础,落实汕头大学智慧校园信息化规划。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驱动 情景植入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引领的教学评价改革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竞赛引领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情境化考核实施和效果展开探讨,不断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重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片

  一、主要做法

  (一)建设接近于企业生产实际的硬件环境。为适应企业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与技能大赛接轨,专业引进了五轴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智能制造生产单元等高端数控装备,建设了智能制造理虚实一体化培训室。按照“实训环境企业化、实训内容项目化、实训方式岗位化、实训考核标准化、实训作品产品化”的思路,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社会服务和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车间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引入企业生产要素、职业考核要素、技能竞赛要素。开发情境化考核项目试题库,并建设了配套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情境化考核的开展。吸收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试题、数控加工技能典型案例等元素,建成了《典型机械产品造型与加工》国家级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支持24小时在线学习和交流互动,以服务于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为参加情境化考核做好准备。

图片

  (三)教学组织情境化。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企业情境化场景,按照企业生产流程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覆盖零件数字化工艺设计技术、工艺设计制造集成技术、智能制造生产与管控、智能制造单元维护、结构分析、加工工艺分析、产品加工、出厂检验的整个生产过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特色,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生产过程为主线,重构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工学一体化交替互融,规范职业行为,掌握操作,领会生产,精通技能。通过情景化工程实践,将知、行合一,将技能打磨锻造形成技巧,练就学生的“工匠之艺”,达成技能成才的教育目标。

  (四)以“工匠精神”为情境核心,培养德才兼备高技能人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如今,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有必要对工匠精神再认识,再实践,通过弘扬校园工匠文化引领,先进典型示范,用好静、动态资源,传播工匠精神,让学生学习他们的从业经验,技能经验,奉献精神,让学生真切感受和领悟工匠精神真谛,汲取奋斗的伟大力量,产生眼中有标尺、心中有榜样、效仿有依托的效果。让工匠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重要功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赋能。

  (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监控情境效果考核。在高职学生素养提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就要重视对思政元素工匠精神的选择和提炼,并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和数字化技术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在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入爱国主义、励志成才、团队协助等元素,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技能本领,走技能成才和报国之路。在考核上,打破常规,以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体现思政内容在专业课中的占比。通过课堂出勤、学习态度、小组合作、诚信考试、实训实践等环节考核,考察高职生爱岗敬业、工作严谨、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从而对课程思政工匠精神融入效果情景进行监控评价,这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效果。

  二、工作成效

  (一)组建了专业的教学团队。专业实行导师团队制辅导和训练,为情境化考核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专业教学团队中有1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3位教师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师资力量的技能优势,成立了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是省级机械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服务型制造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工作室中教师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互补性,构建一支功能强大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重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学生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导向作用。本项目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有5项,最具有代表性的奖项是2023年4月在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供应链管理师(产品检测与客户体验服务)学生组一等奖第一名好成绩,宋显文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练”,学校被授予“冠军选手单位” 牌匾,也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在五部委赛事中唯一一项殊荣。在省级挑战杯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10项。在省级竞赛中,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以上共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累计共65项,学生成果转化专利有4项。

图片

  二、工作成效

  (一)组建了专业的教学团队。专业实行导师团队制辅导和训练,为情境化考核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专业教学团队中有1位教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3位教师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师资力量的技能优势,成立了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是省级机械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服务型制造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工作室中教师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的互补性,构建一支功能强大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重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学生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与导向作用。本项目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有5项,最具有代表性的奖项是2023年4月在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供应链管理师(产品检测与客户体验服务)学生组一等奖第一名好成绩,宋显文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练”,学校被授予“冠军选手单位” 牌匾,也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在五部委赛事中唯一一项殊荣。在省级挑战杯及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奖10项。在省级竞赛中,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以上共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累计共65项,学生成果转化专利有4项。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

  表现性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表现性评价体系以素养为导向,落实新课标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要求,融合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不同阶段中不同学科的真实表现进行持续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完整、立体、多面的综合性评价报告。

图片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三有”新人培养,科学构建表现性评价任务框架。表现性评价体系目标明确,以评价为导向,秉承“珍视每一个”的教育哲学,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表征,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为框架,按照学生认知发生的过程,对所有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素养进行了整合和排列,分门别类地对接“三有”培育内容。同时,借鉴理解力课程中八大品格(诚实、自律、负责、同情、坚忍、奉献、尊重、开放包容)与六大能力(研究、思考、协作、自我管理、交流、技术运用),即跨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学校课程改革需求进行校本化实施,在评价体系加以凸显呈现,实现校本化核心素养框架的搭建。

  (二)聚焦评价活动,科学设计评价任务。一是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共促共生,紧紧围绕新课标综合育人的要求,坚持开展跨学科渗透课例、专题课例、融合课例及表现性任务评价体系的研讨,打造不同年级和学段的特色品牌和评价体系,包括低年段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融合实施和高年段的学科项目学习。每个学科通过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打造真实育人场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多学科评价;以非课程化的场景,通过习惯养成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和提升。二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科学设计主题探究或者单元学习的任务卡及任务单,收集作品集时会给出学生相应指引和证据模板(提交要求、数量、展示内容、评价标准、提纲),让学生在阶段性展示时上传相应作品集。三是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科项目学习为基础设计任务群和子任务,既对接学科素养,又注重跨学科素养的培养。评价项目深入挖掘探究循环和最终表现性任务为依托的特色教学模式,如一年级《节日》主题、二年级《故事》主题、三年级《朋友》主题、四年级《成长》主题、五年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大单元教学等学科课程理念、方法和内容,全面地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标准。各学科任务和评价内容更为规范、科学和有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作品、完成表现。

图片

  (三)聚焦可评价指标,科学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量规。采用学生素养成绩单的方式,夯实发展式评价的反馈信息以及改进师生表现的功能。在评价量规中,评价项目以新课标的学科要求和内容为基础,使用国际领先的结合了连续发展阶段表的素养量规,细化学科任务量规,呈现评价的层次性、阶梯性和上升性。

  二、工作成效

  (一)以全面的过程证据呈现学生个性化能力图谱。学生需要根据每个跨学科主题课程及学科的任务要求完成相应的表现性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直接对接该任务的学科素养(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或跨学科素养(思考、协作、交流等)。作品单的内容包括:学生任务单、任务总结、我的收获、任务简介、教师反思、认定结果和支持能力等。教师在评价系统中进行相应评价,依据子任务所对照的素养能力量规设计相应任务单的个性化评语。每一位学生能够通过系统生成作品单二维码,让作品留存,为成长留迹。信息赋能达成更好的情感沟通,经过阶段性的课程评价,不同学生的能力图谱逐渐显现。基于学校综合评价框架,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学科的任务,教师对学生进行持续性、阶段性的记录、观察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科素养及能力被点亮,即图谱中“已达成”。

  (二)以科学任务库落实学生学科与跨学科素养。在2022-2023学年中,全校共有168名教师,52个班组参加评价项目。通过行为定量和表现定性,红岭实验小学评价项目通过可视化素养量规记录学生的重要成长时刻,汇集学生行为记录,共有1537名学生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立体评价单。立体评价单中包括每个学生本学期选修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有清晰的评价结构,其中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与学生素养目标严格对应。各学科教师从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目标出发,根据学段特征提前规划各类任务群,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