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各地动态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⑫

时间:2024-07-11 15:15:14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
【打印】
分享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深圳大学:

  改革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圳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修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破除“五唯”评价方式,探索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图片

  一、主要做法

  (一)基于OBE教育理念开展本科专业校本评估。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需求和能力成长为基础、以成果和目标为导向,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以及专业评估整体工作流程贯穿OBE理念,充分体现了“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理念。出台《深圳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方案(试行)》,自主开展本科专业校本评估(以下简称专业评估)工作。2019年底,开展首轮专业评估,所有在招专业均参评,建设多维数据平台,在国家数据填报基础上增加专业评估数据,进行专业自评和校外专家在线评估。2020年,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调整重要指标分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发展、专业成就等,其中教研教改项目、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教授授课率四个指标为核心指标,新增体育测试达标率等指标,引导专业更加重视内涵建设和学生发展。评估结论分五星至一星五个等级,四个核心指标若有两个及以上未获得满分,则评估结论下降一个等级。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层面对评估结论为“二星”和“一星”的专业,要求整改,持续跟踪,以专业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阶段专业建设与布局结构决策调整的参考;学院层面可根据专业数据来源报告、指标得分测算报告和评估结果分析报告,明晰各专业优劣势,布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二)破除学位申请中的“唯论文”倾向,探索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2020年,对研究生学位申请中“唯论文”倾向进行改革。2021年5月,学校出台《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对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进行规定,破除“唯论文”,按照多元评价的思路,出台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规定,以多元化形式的创新成果替代“唯论文”,探索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学位申请及授予标准。学校明确规定,创新成果须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以多元化形式展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正式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负责人正面批复的智库成果报告、一定级别的科研获奖,以及其他经培养单位认定的创新成果。研究生论文作为创新成果的一种形式,在用于学位申请时,应与学位论文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并在学位论文中充分体现。创新成果评价坚持分类分层次评价原则,不同类型(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不同层次(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评价标准应有差别。不同学位点、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其创新成果由所在学位点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规定,学校层面不再设立统一标准。强调不能单纯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申请学位的限制性条件。创新成果为学术论文的,其发表的刊物范围不能仅限制为国外期刊,应有一定数量的国内高水平期刊。创新成果评价可以实行代表作制度,对具有重大创新的高质量成果经鉴定通过后可以增加其权重。要求各学院(部)出台本学院(部)博士点学科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具体标准和执行细则。

  三、改革成效

  (一)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建立教育教学新常规。各专业在评估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矩阵,落实人才培养新思路。专业评估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指标体系和核心指标,整理出参评专业师资国家标准表,进一步明确师资建设目标,建设成效明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现有11个专业通过各类专业认证。

  (二)推动教学数据建设,助力学校特色发展。专业评估工作与数据采集工作相结合,定量指标直接从状态数据取值的占62%,其他校级教学数据占38%。专业评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使用,减少各专业额外负担。数据在专业评估中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教学数据建设,学校引进多维数据平台,高质量完成国家状态数据采集、校内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报告等工作,加强了数据的连通性和有效性。突出了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突出教研教改的重要性,突出研教融合的大趋势。鼓励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老师们的科研成果用于教学,惠及学生。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将根据学校最新人才培养思路作出调整,鼓励和引导专业进行创新性改革,突显专业建设特点。

  (三)形成“1+N”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体系。一方面在学校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基础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所在学院(部)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台具体的创新成果标准和实施细则;目前部分博士学位点已经开始实施新的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比如提交著作形式的成果申请学位,对提交的其他形式成果,采取外单位同行专家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审核等。另一方面新增博士学位点和其它有需求的硕士学位点将按照学校规定出台创新成果标准和实施细则,对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体系进行补充。学校根据学科需求和工作实际,修订各学位点的标准和实施细则,结合各学位点的施行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对“1+N”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体系进行持续完善。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第二课堂学分 树立科学成才导向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第二课堂体系,通过多维评价模式,着力培养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导向。

图片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第二课堂建设

  (一)科学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第二课堂建设路径,认真梳理第二课堂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运行、模块、项目、评价、数据、系统体系设计等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形成“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第二课堂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

  (二)坚持多元评价。坚持以生为本、全方位培养的原则,建立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新模式,进一步拓展和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规范、合理地安排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及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包括科技活动类讲座及竞赛、体育文化艺术类活动及竞赛、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类活动、公开发表文章及各项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发展的德智体美劳活动。

  二、树立科学成才导向,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一)突出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学分的项目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七类。课程项目目标从学生成长获得角度进行设计,采用“德智体美劳”五育能力培育模型进行科学量化,具体实现方式由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开课单位根据该项目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培育进行赋权重值,累计获得不同类型的学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二)强化思政元素。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在课程项目内容上,居于首位的是思想政治,并将思想政治板块内容的学分授予占比增大。学院以学生思政类社团等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形式,如理论宣讲、专家专题讲座、理论微视频、讲红色故事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史国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坚持以人为本。第二课堂学分体系以培育人、塑造人为根本,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第二课堂教育质量评价突出人本导向,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提供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否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环境等多方面体现人本理念,突出第二课堂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通过第二课堂学分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每一个学生精准“画像”,准确把脉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

  三、搭建人才培养桥梁,深化第二课堂内涵

  (一)注重思想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立足点,统领思政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深入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调全面发展。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塑造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知情意行中不断提升自我。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聚焦劳动教育,通过党团活动、志愿活动、竞赛项目等设置“劳动教育积分”,将劳动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体系。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精选第二课堂内容和案例,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活动设计中,将思政教育贯穿第二课堂活动全过程。

  (三)引入多维评价。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的质量评价充分体现动态、静态结合,短期、长效结合。第二课堂学分制度通过实施记录评价体系,遵循客观性、写实性原则,科学记录认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动态管理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项目体系的管理上,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学生参与课程项目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基层组织对活动组织情况等,进而动态调整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使之更加满足学生需求。就短期而言,主要考量学生的基本需求,而长期而言,则建立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的长效机制和校内培养、校外发展的信息数据,形成追踪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长期画像,进而反馈和完善教育过程。


  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

  提升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效能 指导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顺德区通过分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专家把脉教育发展现状,探索教育发展优势和制约发展瓶颈,逐步构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机制和学科改进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一、深入解读报告,分析数据,发现优劣。认真细致阅读、研究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整体梳理亮点和问题。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德育状况分析报告下发后,及时组织面向区教育主管领导、镇(街)教育领导、学科教研员开展学科质量监测报告解读会,指出共性问题,提出思考建议,并邀请省、市专家,分别举办小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和初中语文、数学、音乐、美术报告解读会,深入挖掘数据,把握问题症结,制定问题清单,形成全区层面基于监测结果的整改意见。

  二、开展专项调研,充实证据,归纳问题。针对问题清单确定调研专题,选取一定数量的调研镇(街道)和学校,深入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学生中进行实地调研,验证问题,并从区校等多个层面梳理问题,分析原因,结合报告的量化数据,形成《顺德区教育综合调研报告》进行反馈。通过深度摸查和专项调研,发现部分学校过分重视语数英等质量监测科目教学,区、镇两级教研统筹力度不足,教师培训培养和教师梯队建设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有限,学校德育特色化创建缺乏全区性的顶层设计,学生近视防控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找准了教育教学的相关痛点和瓶颈,为加强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精准的定性分析。

图片

  三、系统分析原因,质量互证,分层反馈。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处理监测数据和调研信息,找到监测结果相关影响因素,充分利用外部监测评估(量化证据)和内部调研摸底(质性证据)结果,真正将各方面情况找准、摸清、吃透。如委托教育部质量监测专家进行为期一周的走访、调查。专家深入学校,通过走访、问卷、座谈、课堂观察活动,形成了《佛山市顺德区基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调查分析》,并采取分层级有限制的原则向相关部门及所属学校反馈监测报告相关内容,分级分类研读报告,为全区教育改革提出了适切、科学的建议。

  四、积极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联合行动。认真梳理和分析监测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基于问题改进的任务分解表和日程推进表,将任务进行分解,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如针对某年级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不足和图书馆使用频率较低的问题,开展名著导读、美文联读教研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还组织了全区初中常规教学视导,改善图书馆使用状况和作业布置情况。针对学生艺术素养不高的问题开展规范汉字的书写大赛、丰富中小学校本艺术特色课程种类。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相关因素的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为政府督学和教育决策提供有理、有据、有效的数据参考。

  五、进行阶段反思,检验成效,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区责任督学在区域监测结果应用方面的督导作用,开展适用于工作实际的基于监测结果应用的专项督查项目,把结果应用纳入常规或专项督导工作中,检验监测结果应用实效。如学科监测报告中提到的课业负担、近视不良率等问题,都纳入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重点内容,时刻监督学校办学行为规范,通过督导信息化平台定期公布学校挂牌督导报告,监督和指导学校及时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构建了“走出去+引进来+自主研修”的监测学习模式,邀请高校、兄弟地市教育质量监测专家开展培训,组织督导专干、监测骨干深入学习国测报告解读、数据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提高监测结果应用能力,为监测结果的应用机制体制的建立夯实良好的基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