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到全军通报表扬;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退役复员,带领干部群众兴修水利、改造良田、修路造桥。回顾44年的基层工作,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更没有动人心魄的壮举,但是无论做什么,他说,要尽职尽责,这不但是对部门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就是现年86岁的朱华权一生的情怀。
“你们掩护,我上!”
陆河县河口镇,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
86年前,墩下村。朱家一个男婴的降生,给父母带来更多的是长吁短叹。家里太穷了,10岁的朱华权被卖给了本镇地主家做童工。不堪折磨和觉醒,他在15岁时加入了东江纵队游击队,这年是1949年1月。由此,揭开了他惊心动魄的8年军旅生涯。
1950年3月,在遏制地主反动武装暴动战斗中,朱华权表现英勇,后进入东江纵队驻横沥七团一连任通讯员。一年后加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枪林弹雨、严寒露宿、忍饥挨饿环境中,先后参加战斗二十多场。
1953年,已是班长的朱华权参加了三八线反击战。负责炸敌军坦克的战友牺牲了,眼看敌军坦克就要冲向我军阵地,朱华权大吼一声:“你们掩护,我上!”他灵活躲过敌军火力,用三颗手榴弹炸毁敌军坦克一辆。受到全军通报表扬。
1955年,朱华权作为志愿军第三批撤军人员回到国内。次年任代理排长,同年接受上级安排复员退役,回乡参加生产建设。
建设家乡,久久为功
22岁的朱华权回到了家乡,回首不堪的苦难和屈辱,立志改变穷山恶水的环境。
九年时间里,从河口公社西湖大队青年团书记,到北溪信用社理事会主任,到西湖大队治保助理、民兵营长、支部副书记,朱华权依然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刚毅果断,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受到同事的尊敬。多次荣获省、县表彰奖励。
1972年,他实现了第一个夙愿。他带领民兵连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一座崭新的石头水泥桥替代了早已不堪负重的木头桥。他亲手刻下了1972几个字后,人们沸腾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座一百三十多米长的大桥,连起了陆丰、揭西、广州的要道,让周边八个公社连为一体。
1974年,四十不惑的朱华权,被河口公社调回田墩大队当支部书记。
面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他又一如既往组织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始一锤锤砸碎石、打炮眼。铲子、十字镐、畚箕、手推车在手里不舍昼夜地翻飞。天热时挥汗如雨,夜晚还要顶住毒蚊叮,手经常被磨出血泡,这些都成了家常便饭。
筹集资金加固防洪坝、修路建桥,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优化种植业、主攻畜牧业、大上林果业,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最终被提炼成一串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共修大小桥梁3座,把3000米村道加宽成汽车通行公路。
1982年,田墩大队和西湖大队合并成西湖乡,朱华权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
1990年,河口镇把改变环境脏乱差和发展工业问题摆到了第一要务上,朱华权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河口镇社办企业任办公室主任、企业党支部书记,兼河口建筑队队长。
镇政府前面空地,是个自然形成的露天市场,环境脏乱差,车辆乱停,垃圾随地,污水横流,过往群众避之不及,严重影响了河口镇形象。
建河口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朱华权调研后,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做小商贩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讲建成之后的好处。第一个问题解决后,又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规划。对于最棘手的建设资金问题,思前想后,朱华权找到了解决办法,采用预售铺位方式筹集资金。接着,对商户又一番思想工作,一致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带领建筑队起早摸黑,严把质量关,又一次换来了全镇干部群众的一片喝彩声。
清贫一生,三代从戎
2000年,河口镇社办企业建筑队撤销,66岁的朱华权也随之“下岗”回乡。
纵览朱华权的奋斗历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铮铮誓言,但在他平凡的精神世界里,却蕴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
朱华权一直用军人的要求教育子孙,有时候孩子们不理解,他就讲自己当年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父亲耳濡目染下,1979年2月,入伍一年的儿子朱伟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并受到一次全军通令嘉奖。2007年,孙子朱辉俏接过伯伯朱伟帆手上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从戎的信念贯穿朱家三代人,融入了家族的血液, 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刻进了他们的灵魂。
朱华权同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艰苦奋斗、自食其力,过着清贫的生活。
九十年代初期,几位一起参加游击队的战友找到他,邀请他一起找当年的入伍材料和部队领导作证明,准备办理离休手续。朱华权觉得自己有工作,有收入,能自食其力,不想给政府添麻烦,于是婉拒了战友的邀请,主动放弃了办理离休的机会。
如今,每次到朱华权家里,陆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彭永豪都深有感触:“朱老从来不提要求,怕给政府添麻烦。但我们也非常担心,毕竟他年事已高,81岁的老伴从2014年到现在摔了两次,腰部落下残疾。三儿子一直患有眼疾看不见。家庭一旦出现意外,怎么办?”
即使这样,朱华权还是放弃了不让孩子们麻烦政府的要求,宁肯放弃一个月几千块的离休金。如今的房子,还是全家人筹集之后盖起来的。
2005年之前的老房子。
扎根基层44年,他从来不问自己该得到什么,而是总想自己该对社会奉献什么。这就是广东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朱华权同志的真实写照。
版权所有: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7685号 粤ICP备19161774号 网站标识码 4400000161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