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计划执行与草案

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1-06-24 16:5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化解严重洪涝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进一步巩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生产总值达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高出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63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00亿元,增长36.5%,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服务业平稳增长。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267.9亿元,增长10.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4.6%。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高出预期目标14.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制定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关部署的通知》,加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价格监督检查和宣传引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其中食品、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5.9%和4.8%,是拉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全力以赴做好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复产工作。省级财政安排约15亿元支持“9·21”特大洪涝灾害受灾地区灾毁基本农田垦复、水毁工程修复、受灾农房重建,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迅速恢复。按1万元/户的标准对全倒户进行补助,确保春节前让所有全倒户搬进新居。农业生产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等农业生产各项补贴;加强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以及中低产田改造、耕地地力培育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粮食播种面积3798万亩,粮食产量1316.5万吨,连续7年获得丰收;肉类总产量增长3.3%;水产品产量增长3.9%。城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全年争取中央投资13.64亿元、安排省级水利基建投资36.65亿元用于水利项目建设。全省293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3.85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4%。韩江沿岸重点堤围加固达标工程加快建设,韶关湾头水利枢纽等项目竣工投产,正逐步发挥工程效益。

(三)内需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市场消费保持活跃。深入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等政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4.66亿元,增长17.3%,高出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汽车、家电、五金、家具等零售额分别增长36.3%、31.8%、35.4%和30.3%;工业品内销产值58177.21亿元,占工业销售值比重达68.5%。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113.19亿元,增长20.7%,高出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5204.29亿元,增长17.2%;服务业投资10696.44亿元,增长22%;房地产开发投资3659.69亿元,增长23.6%。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狠抓“新十项工程”建设,全年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6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6.8%。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中海壳牌乙烯扩能等37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铁路122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约15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75公里、高速公路约800公里、骨干电源装机容量约720万千瓦、乙烯产能15万吨/年、汽车产能10万辆/年;广州国际医药港、珠三角外环高速肇庆至花都段等30个项目新开工建设,深圳华星光电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项目已封顶。广州LGD8.5代液晶面板、珠海LNG项目、潮州三百门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等21个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建设,总投资约996亿元。汕尾陆丰核电、粤东液化天然气(LNG)等26个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估算总投资约3020亿元。西部沿海铁路立项及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近期获得批准。中央扩内需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国家下达我省中央预算内建设投资59.08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资源环保、经贸流通、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成立了省扩需促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和整改落实。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绿道建设,珠三角2372公里省立绿道全线贯通。预计城镇化率达64%。

(四)外贸进出口快速恢复,对外合作取得新成效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7846.6亿美元,增长28.4%,其中出口额4532亿美元,增长26.3%,进口额3314.6亿美元,增长31.5%。与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2008年相比,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4.8%、12.2%和18.7%。一般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5.9%和26.2%,成为带动出口快速回升和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增长。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46.01亿美元,增长40.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02.61亿美元,增长3.7%。境外投资合作顺利推进。赴俄罗斯、埃及、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以“走出去”为主题的经贸活动,签订经贸投资合作项目总金额108.9亿美元。全省境外投资经核准新增协议投资额22.78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98.67亿美元,均高于上年水平。粤港澳台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展顺利。深入实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编制《粤港澳基础设施合作专项规划》,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珠海竹银供澳门水源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台湾·广东周”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粤台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加强与泛珠省区在交通、经贸、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等项目建设。

(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初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开局良好。制定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完成现代产业500强项目遴选工作,截至2010年底现代产业500强项目总体开工率为75%,完成投资约1500亿元。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软件业务收入约2480亿元,增长25%左右。现代装备、汽车、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4%,汽车和船舶产量分别增长21.6%和47.3%。预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4.8%和47.2%。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召开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发展现场会以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争取国家批准建立广州和深圳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领域认定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认定12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全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近6000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突破1万辆;我省LED封装量约占全球一半,预计产值达800亿元,是上年的两倍多。新能源、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8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1.8%左右,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初步确定组建首批12家省级工程实验室,新增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8家省级工程中心。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全省76个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列入国家计划,获国家补助资金5.65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0.2亿元。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5.3万件和11.9万件,分别比增长21.7%和42.7%。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州市成为我省第二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松山湖、肇庆和江门三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9个。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4.0%,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进出口增长45.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9个百分点。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节地工作成效明显

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全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69万吨、水泥产能超过682万吨、小火电125万千瓦,全部超额完成年度关停目标任务。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全年新增安装脱硫设施燃煤机组520万千瓦;新增污水处理设施66座,新增日处理能力384.4万吨,全省67个县(市)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0%。全年我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和1.9%。节能降耗有力有效。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清理高能耗企业电价政策,完善差别电价政策体系。完成我省年度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展“三旧”改造,已完成“三旧”改造项目1554个,涉及改造面积7.4万亩;珠三角地区每个县和粤东西北每个地级市均有一个以上的示范项目,实现了“一年见成效”目标。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省和深圳市被确定为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成立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我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

(七)大力推进“双转移”,区域发展协调性继续增强

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出台实施珠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规划和“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广佛地铁正式通车运营,佛肇城际轨道开工建设,珠中江实现年票互认。深莞惠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治积极推进。全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18.2%和24.4%。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加快。深入实施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粤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东西北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全年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4、6.2和4.6个百分点。“双转移”成效明显。预计34个省产业转移园实现产值1850亿元、税收约1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88%。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84.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47.1万人。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稳步开展。组织编制《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清远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召开全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发展区会议,开展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评选工作,通过竞争评选出始兴、乳源、蕉岭三个试点县。海洋综合开发工作加快推进。我省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抓紧编制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建设。

(八)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制定我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近期实施方案,全省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2250家,覆盖率达72.5%。制定我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实施指导意见。深圳作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珠海和东莞市作为我省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新一轮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全面开展。“年检年审事项”等行政审批专项配套清理进展顺利。省直部门第一批优化审批流程试点和并联审批试点稳步推进。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富县强镇事权改革顺利推进。省第二批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事项目录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扩权事项初步达100项。出台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指导意见,积极创新镇级管理体制。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年有10.8万名农民工入户城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制。设立云浮市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和云安县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服务业综合改革取得进展。广州、深圳市被确定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九)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和谐广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制定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集中财政补助资金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职教基地、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全年新增高中阶段学校学位25万个。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有关免费政策,2010学年全省超过14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益。全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2%和2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比上年增长27.9%。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台实施《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文博会,签约项目34个、成交金额约155亿元,创历届新高。友谊剧院改造工程竣工启用,省博物馆落成开馆,广东演艺中心、歌舞剧院、粤剧艺术中心等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珠三角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基本完成全省欠发达地区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2万家。预计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6%。公共卫生事业加快推进。推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普及中医药文化。举全省之力成功举办了一届具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的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积极妥善地处理了深圳富士康、南海本田等事件。加强人文关怀,有效增加就业,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9%。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1.1%。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3897.8元和7890.3元,分别增长10.8%和14.2%,比预期目标分别高出1.8和7.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明显加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梅州等7个市实现了农保制度全覆盖,全省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34万,比上年底增长128.5%。采用“待遇分段计算、发放责任共担”的办法实现养老保险省内无障碍转移。全民医保步伐加快,全省共有12个市开展医保城乡统筹试点,18个市实现了居民医保市级统筹。预计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2731万、2820万,分别增长14%、10.3%,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全年全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5万套,新竣工保障性住房6.1万套。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3409个贫困村、70多万贫困户的定点帮扶责任分工已经到位,共落实帮扶资金37亿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1万个,被挂扶贫困户有42.2%达到脱贫标准。成功举办“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捐款30亿元。对口支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全面完成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和甘肃省三县一区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投入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资金112亿元,累计完成援建项目867个,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活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启动新一轮援藏援疆工作,全面开展工作对接,编制对口援藏、援疆规划,推进试点项目建设。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好于预期,“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接近7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0%;8项约束性指标均可完成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新农合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民生指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也应看到,当前我省经济增长仍具有恢复性特征,回升向好的基础仍不稳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2010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从一季度的1.9%上升到上半年的2.6%、前三季度的2.8%和全年的3.1%,其中12月份单月增幅达4.1%。同时,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国家继续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下,未来一段时期价格仍有较大上涨压力。二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落后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2.1个百分点。三是工业升级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和增量投入不足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大型企业较少,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不到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水平的一半,工业产业85%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企手中;另一方面,我省工业投资增速自200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工业投资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增速低3.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投资不足,不利于通过增量投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四是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难度较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油气管道、电网等线状工程存在选线难、征地拆迁难等突出问题。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放缓项目审批进度或部门手续严格等影响,部分已上报国家的重大项目核准难度加大。五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明显。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标准较低,老化问题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仍然薄弱。2010年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速分别比城镇低14.5和1.5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与珠三角地区总体差距仍然很大。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综合考虑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我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条件,并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建议2011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其他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3%,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6.5%和8.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1.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6%;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2.5%、2.8%、3.2%;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如国家计划有变化,按国家下达计划执行。)

为实现上述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促进内需持续增长。(1)积极扩大热点商品消费。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2)大力拓展服务消费。重点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文化、旅游、宽带网络、社区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卫生保健、休闲体育等消费明显增长。(3)继续巩固和扩大内销市场。抓好“广货全国行”系列活动,在建设广东商贸城和广货展示中心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稳固的内销平台。打造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扩大广东产品国际知名度。(4)优化投资结构。以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基本民生为重点,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尤其要加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全社会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5)加快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群发展布局,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中心区的化工厂、钢铁厂、高危企业搬迁工作。继续推进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岭南特色老镇、村、街、巷复兴工程。启动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建设新都市。完善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中心镇。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滨海、滨江中小城镇。

(二)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加快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深化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等方面试点。重点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等服务业新型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穗深港和穗佛珠工业设计走廊。推动养老、社区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实施意见,优先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产业,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高地。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等专项。加快推进高世代液晶面板、通用飞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重点领域,争取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大力争取国家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创新能力平台建设等项目落户广东。(3)加快推进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尚未开工的项目争取2011年全部开工建设。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对500强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及时增补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相关标准的行业龙头项目。(4)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层次。积极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大型炼化、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做优做强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引导和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5)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分工协作,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和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建设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江门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湛江东海岛循环经济园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继续加强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航空、高技术服务业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设若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现有园区改造提升步伐,支持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区域品牌。

(三)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2)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广州、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已建成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二次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继续组建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专业镇创业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区域创新体系。(3)完善创新环境。落实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采购管理办法》,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首购)力度。继续开展领军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支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完善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支持开展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4)完善体制机制。争取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组建主体科研机构并完善运行机制。探索完善公共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四)着力加快对外经济转型升级。(1)优化出口结构。努力扩大“三自三高”(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大力支持文化、中医药、软件、动漫产品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服务出口。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大力开拓多元市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汇率避险金融工具。完善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广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经验,争取国家赋予广东“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性措施。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国内采购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组织召开第三届“外博会”。(3)积极扩大进口。扩大重要能源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及先进设备进口,并适时补充战略储备。(4)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落实《进一步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我省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库,研究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目录。加快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外商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投资。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促进节能减排和公共服务建设。筹备召开2011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开展面向世界500强招商。(5)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出台关于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加强境外投资指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开拓市场、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合作。(6)深化粤港澳台经济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争取在教育、医疗、技术标准和资格互认、通关便利化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编制出台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等。深入实施CEPA广东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实施深圳前海深港服务业合作区开发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推进广州与港澳共建南沙CEPA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港珠澳大桥等粤港澳跨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巩固“台湾·广东周”成果,提升粤台在经贸、科技、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水平。

(五)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1)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重点推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宜居城乡、绿色生态、民生保障和文化强省等工程建设,2011年初步安排省重点项目280项,计划投资4300亿元。(2)积极推进与央企合作项目建设。召开广东—央企战略合作座谈会,面向大型央企招商,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推进大功率和谐号机车、一汽大众南海项目、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拉动工业投资较快增长。(3)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交通佛山西至广州南段、佛莞城际轨道交通广州南至道滘段等项目,建成投产广深港客运专线广州南至深圳北段、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等一批项目。(4)继续争取国家对我省重大项目核准和资金支持。尤其是争取已上报国家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等35项重大项目尽早获得核准。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业水利、民生保障、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补助。继续扩大企业债券发行,推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5)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加快推进部省合作铁路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以及珠三角外环高速公路和广乐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完善沿海集装箱、能源等运输系统,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整治及港口建设进度,发展联程联运,完善民航运输体系。能源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省内骨干支撑电源项目以及工业产业园区热电冷联供项目建设,加强电网建设,研究推动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省天然气主干管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广东段、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珠海LNG项目等油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风电等新能源发展,推进核电产业园建设。水利方面,力争今年汛期前,基本完成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推进韶关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湛江鉴江供水枢纽、清远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6)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实行“三重”(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项目审批、环评、用地、资金等建设条件,实现优化服务、特事特办、绿灯通行。

(六)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低碳绿色发展。(1)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从严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逐步向外转移能耗过大的企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加快清洁能源汽车在公交领域的应用等。(2)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合理规划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进中心镇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加快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电力、水泥等行业的降氮脱硝改造工程,积极推动机动车减排。(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体系。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体制机制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向国家争取在我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抓好生态公益林、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增加森林碳汇。(4)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开发补充耕地工作,狠抓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大力实施“三旧”改造,盘活已批未用存量土地。

(七)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划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范围,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加快南岭生态功能区建设。(2)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实施“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和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扎实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2011年底前实现深莞惠年票互通互认,力争打通珠三角区域所有高速公路“断头路”。(3)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汕潮揭同城化,促进形成湛茂阳经济圈,推进深汕(尾)特别合作区等重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快粤东西北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掀起粤东西北交通建设大会战,加快“县县通高速公路”进程。积极推动我省原中央苏区县等革命老区发展。(4)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建设。(5)继续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珠三角地区加快产业转移,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严禁淘汰类项目入园,以产业转移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产业配套能力。(6)继续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机制。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合作,配合支持江西省举办第七届泛珠三角合作论坛和经贸洽谈会。落实对口支援西藏、新疆等工作任务。

(八)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促进农业稳产增产。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确保1750万吨年粮食生产能力和383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红线。保质保量完成500万亩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标准渔塘和标准渔港建设。大力发展珍稀树种、油茶,提高林业效益。(2)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启动54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灌区改造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500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全省100%镇有站、100%村有亭和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通达率100%的目标。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和建设,重点进行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从2011年开始以县为单位每年整治10%的自然村。加强地质灾害防治。(3)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3409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4)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制度,加快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九)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完善深圳、顺德等地试点经验并在全省全面推行。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进一步扩大县镇政府管理权限,创新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完成行政审批专项配套清理,加快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模式,研究建立省级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2)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适应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深入开展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基层政府财政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稳步推进代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修订出台新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3)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在离岸金融、多层次信贷市场、保险综合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研究推动期货市场发展。积极发展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融资担保机制。(4)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指导目录,进一步细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争取在放开民间投资准入等环节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加强特许经营管理,促进民间投资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入相关领域。扶持发展一批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开展面向国内龙头民企招商。(5)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公共事务综合治理机制。

(十)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1)努力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好“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抓好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农超对接,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推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煤电油气运供应。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利用好价格调节基金,加大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力度。(2)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加大强农惠农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全省统一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公布重点行业工资指导价位。探索建立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加快研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就业工作。计划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力争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组织培训本省农村劳动力80万人,转移就业125万人。(4)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继续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实现100%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全省60%的县(市、区)开展新农保试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将所有大学生和中职技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力争城镇医保覆盖面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推进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全部开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力争年底前有70%以上地市开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工作。抓好人口、计生、民政等工作。(6)健全和完善住房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31万套,争取到年底全部解决现有在册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重点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过渡性居住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强化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统筹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层次、区域间的布局结构。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8)促进文化大发展。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确保2011年建成广东演艺中心工程和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等创新基地。加强诚信建设,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勇于改革的精神,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