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村,位于三水区芦苞镇北部,距芦苞镇政府0.5千米。村东为胥江祖庙。明嘉靖年间,该地附近曾设有胥江驿站(在原玉镜桥,即原龙坡社学附近),是当时三水县治通往西北方面的主要驿道,有驿吏管理。清代诗人张秉钧(岘西人)有《胥江驿》一首:“邮报胥江驿,粼粼计水程,路随春过半,欲尽月全明,花外潖江合,雲中海若还,倚桡天水阔,鸥鹭伴舟轻。”驿站于清末被毁。
三村村貌
三村由王湾、老古巷、麦街3个村合并而成,形成于明代。明初,王氏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芦苞祖庙西北江边水湾之地定居建村,原称王木湾,后称王湾村。明末清初,黄氏先祖从顺德甘竹堡左滩乡迁徙到胥江祖庙西北处建村,原名老虎巷村,因巷前原有一条虎溪流过而得名,后改称老古巷村。明末清初,麦氏先祖从芦苞叶岗村迁徙到老古巷村南定居建村,称麦街村。20世纪50年代初,3个村合并而取名“三村”至今。
村边有王木湾码头,为明清时期芦苞三大码头(王湾码头、武当码头、胥江码头)之一,是过往芦苞客渡、商船的重要停靠码头。夏季,码头更成了男女老少的天然浴场。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连年水患及人为因素,住户多迁徙到北江大堤内居住。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村民基本迁完。前人曾有《王木湾即事》诗一首:“雨雨风风日日忧,几丝踈柳镜桥头。行人莫漫伤离别,已把胥江作石尤。”
明清时期,三村先后属三水县胥江都、胥江东坊、北区永清局管辖。民国时期先后属三水县北区永清乡、二区永清局、二区芦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先后属三水县北区芦清乡、六区刘寨乡、芦苞区公所刘寨乡,人民公社化后先后属三水县芦苞上游人民公社刘寨生产大队、芦苞公社刘寨生产大队,1978年后先后属三水县芦苞公社刘寨生产大队、芦苞区公所刘寨乡、芦苞镇刘寨管理区,1993年3月后属三水市芦苞镇刘寨村,2002年12月后属三水区芦苞镇刘寨村至今。
如海麦公祠
2015年末,三村有户籍人口271人,其中男性129人,女性142人;实际在村人口90人。村内有非户籍外来人口5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祖籍三村的港澳同胞、华人华侨共有190人,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新加坡。
20世纪80年代前,三村传统经营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其次种植番薯、花生、甘蔗等农作物及瓜菜,饲养“三鸟”。改革开放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瓜菜和饲养“三鸟”,现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
村公共设施完善,县道X495线、乡道Y467线(谭基村-芦苞水闸)、村道C139线(三村-田低村)均从村旁经过。该村1955年通电,1983年通自来水,1987年村民开始安装电话,2000年通网络并覆盖全村,2011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村附近有芦苞实验小学,自刘寨小学2002年撤并后,村中适龄儿童就读芦苞实验小学。村里有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中心、三村图书室(藏书350余册)。
传统民居保留有30余座,多为三间两廊一天井式传统结构平房,建于清末民初,现保存良好。另外,富有特色的单层独户竹筒屋主要集中在老古巷、麦街。竹筒屋呈长方形,分列巷两旁,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厅或头厅,设单层神楼,供奉佛道或先祖牌位。中部为过厅,又叫二厅,设楼梯通二层。后部为厨房、厕所。前部和中部用天井分开。大门设三道,里面是对开厚木门,中间是木趟栊,外面是角门,有采光、通风、防盗作用。现存主要宗祠为麦如海公祠,始建于清末,面积约250平方米。该祠除前门外,现大部分已毁。
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胥江祖庙和禹门牌坊,前者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后者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村中每年举行“三月三”庙会、“烧炮”、“打万人缘”等活动。
“月子臭屁醋”为三村特色食品。臭屁醋,传统上又被称作“长寿醋”。相传元末,许多人为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但住在芦苞六榕古道旁的麦福母子没有离开。麦福左脚有点跛,平时靠帮人放牛为生,家中母亲因病长年卧床。麦福平日挨家挨户讨饭,收割季节到田间拾稻穗并刨成米。因怕被虫子吃掉,麦福就将米炒香放入坛中,用井水浸泡着,并用碗底盖住坛口。3个多月后的一天,两天讨不到饭的麦福打开坛子,迎面扑来一阵酸臭味。因为母子俩两天粒米未进,麦福淘起两碗米水放进锅里煮开,端给母亲喝。麦妈不忍让含泪的儿子伤心,就忍着臭味,大口大口地喝起来,直喝得大汗淋漓、通体舒泰,边喝边称这粥水好喝。接下来的十多天,麦福两母子每顿都喝这些汤水。半个月后,麦妈脸色泛红,原来不能动的手脚竟然奇迹般活动了。不久,母亲竟可以下床走动。流外乡亲回乡后,听说麦妈卧床十多年,喝这种粥水竟然治愈了,都争相前来问个究竟,麦妈热情地请乡亲品尝粥水。乡亲们都称这种闻来臭喝来香的粥水为“臭屁醋”,乡亲喝完都自觉地付一点小费。后来母子俩开了一间小店,生活越过越红火。为使味道更好,麦妈在制作“臭屁醋”时把原材料中的炒米隔开,放入生姜和猪手、梅菜等,“臭屁醋”渐成为一种烫饮。
禹门牌坊
1946年夏,北江发生特大水灾,王湾村大部分房屋倒塌,住户迁往北江大堤内。1995年10月,因培修加固北江大堤需要,老古巷村被拆迁,只剩下东面房屋。1996年,经政府规划,在村北面安置拆迁村民居住地,名“老古巷新村”。
三村主要人物有:刘跃衢(1860—1902),有“侠医”之名,著述多种,存《梦觉草堂诗草》一书。麦长天,清末民初在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设“斋堂”,潜心学道。
2014年12月,三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