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朝节,是由乳源过山瑶的“二月朝”和“十月朝”组成的传统民俗节日。两节因汇集了瑶族民俗中的“祭祀祖先”、“自然崇拜”元素,故又称“双愿节”,借助祖先、自然崇拜,又演化为瑶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瑶族传统习俗中,“朝”(zhāo)为每月第一日,与“一日之计在于晨”意义相同,每年共十二月朝。逢朝日,瑶族人有祭祖、祭拜自然的习俗,也称崇拜日;其中,二月朝和十月朝最受重视。
二月朝的来历及习俗
据《广东省志·风俗志》记载,相传从前粤北瑶山曾遭受特大虫害,庄稼不长,人们向天祷告求助,空中飞来无数小鸟,一下就把害虫啄食精光。从此,为保住庄稼,当地瑶胞便把农历二月初一定为“鸟儿节”。
做糍粑祭祀祖先,祭拜大自然(赵云桂 摄)
传统二月初一即“二月朝”,也叫封鸟嘴节、赶鸟节、敬鸟节、歌鸟节,标志一年农耕的开始,因此也称“农耕节”。意为新的一年要开耕了,为使种下去的庄稼不受到鸟类的糟蹋,要把鸟嘴封住。当天,粤北一些村落的人们杀鸡磨豆腐,做油炸糍粑祭祀祖先、祭拜大自然,他们用糍粑将宽约三厘米、长三四十厘米的白纸条,粘于小棍上,遍插田基,以驱赶飞鸟,使作物免受其害,并点燃蜡烛香火插于田基上,祈求祖先、上苍护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瑶族人使用糍粑祭祀和许愿,就是希望用糍粑封粘鸟嘴,不让鸟类祸害农作物。这一天人不出门也不干活,只食素食,以此期望这一年鸟儿不糟蹋庄稼,能够五谷丰登。
十月朝的习俗传说
据传,瑶族人从游耕转为定居开垦田地后,将田地分给继承人时,会让后人留一块种糯米,收成之后做成糍粑分给兄弟一起吃。另外,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每个宗族都会在种植糯米的田头设个神坛(瑶语:不细哩狠),举办串逗、拜神等祭拜天地仪式,以祈来年五谷丰登。
舂糍粑 (钟华 摄)
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十月朝成为瑶族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瑶族人视作一年劳作的收成之日,也是瑶民们的还愿感恩节。为庆祝丰收,家家户户舂糍粑、磨豆腐、做苦爽酒,杀猪杀鸡,大摆宴席,载歌载舞,宴请八方来客,敬奉天地、祖先、神灵。当天早晨,瑶族人放牛前,先用草药连同鸡蛋、黄豆煮汤加苦爽酒给牛喝,又以青菜包糍粑喂牛,并把糍粑粘贴到牛的身上,边粘边唱:“粘你头,莫要愁;粘你角,听我捉;粘你腰,莫乱跳;粘你肚(指母牛),明年生头大水牯;粘你尾,会出又会归。”接着,吃了舂糍粑的青年男女穿着自己绣制的节日盛装,唱着山歌放牛归山。犒牛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便相互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师爷用春糍喂牛(赵云桂 摄)
除犒牛外,当天还要解除“二月节”被封掉的鸟嘴,让鸟自由觅食,故又称“开雕(鸟)节”。瑶民也用黑芝麻裹住糍粑放在田基地头,宴请百鸟,请鸟收冬,帮忙拾起掉落田地的粮食,感谢大自然恩赐。
十月朝过后,瑶族人开始从农耕劳作转为狩猎、储藏为特征的冬季生活,直至来年二月初一,又开始新一年的农耕劳作。
双朝节的传承
双朝节与几千年的瑶族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顺应当地二月播种、十月收成的生产周期,表现形式涵盖了生产技艺、民俗信仰、传统艺术等,反映了过山瑶先民从迁徙游耕步入定居农耕的历史进程,展现了瑶族勤奋耕耘、善良朴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双朝节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二月朝中用小棍贴白纸条驱赶飞鸟的习俗,已经变成先一日,家家户户都把蒸好的黄糍粑搓成细粒,成串粘在竹枝或树枝上,天刚亮就插到村前屋后的地里,或将做成鸟状的糍粑抛散在田间,粘贴在农具和小棍顶上任由鸟儿啄食。
开耕仪式(邓雄华 摄)
为了庆祝“二月朝”,乳源瑶族每年都会在农历二月初一前举办各种活动。如东坪镇新村举办的“二月朝”开耕节,以唱瑶歌的形式讴歌新时代瑶家儿女团结奋进、建设美丽瑶乡的动人情景,现场参与人员身着瑶服、跳瑶族传统舞蹈,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共同开启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乳源双朝节瑶族歌舞(钟华 摄)
2018年,由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申报,“双朝节”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北通过“双朝节”这一传统节日,讲述农耕故事,弘扬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建设美丽瑶乡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本文资料收集得到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协助,图片由该局提供)
供稿:方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