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农农函〔2022〕1018号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广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第20220009号)被省政协主席会议列为督办专题提案,并确定省农业农村厅为主办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为会办单位。我厅高度重视该提案办理工作,由分管厅领导领办,与有关会办单位研究制定了办理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提案办理工作,有针对性地收集促进广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材料,与提案单位民革广东省委员会进行对接沟通,汇报办理计划和工作安排,听取其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办理过程中,我厅和省政协调研组、提案单位民革广东省委员会,赴河源、佛山两市开展现场调研,形成答复意见初稿,经与各会办单位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我省坚持多主体培育、多要素发力、多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推动实现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功能持续拓展,新模式不断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兴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情况
(一)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强劲。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8305.84亿元、5169.5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1%、8.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6: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消费恢复好于城镇,全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6.8%。
(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农田整治提升行动,种业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319.6万亩、单产385.6公斤/亩、总产量1279万吨,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单产“三增”,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首次获评全国第一。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水产品量价齐升,畜禽供应持续增长。
(三)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建成全国首个覆盖面广、配置完善、服务功能突出的省级农产品加工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广东成为全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第一省”。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接近1.45万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6737家。
(四)乡村休闲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互联网+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推广“粤休闲农业”小程序。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示范)县(市、区)1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605个。
(五)乡村新型服务业创新拓展。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4万个,累计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000万亩次。短视频、农产品基地连线直播、网红直播等网络销售蓬勃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590亿元。“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党代会报告,产销两端整体推进,数字赋能“跨界”营销。
(六)产业发展主体活力不断显现。全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92家;农民合作社5.3万家、纳入名录管理系统的家庭农场有15.9万家。举办“众创杯”等系列双创赛事,推广了一批农村双创典型,“粤菜师傅”工程全面推进,累计培训达36.96万人次。
(七)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全省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人居环境基础整治覆盖率达99.8%以上,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67.9万多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取得新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新提升,美丽乡村加速释放出美丽经济。
二、我省主要做法
(一)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出台实施《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及一批单项规划,谋篇布局“十四五”我省乡村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健全“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印发《2021—2023年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创建一批跨县集群、功能性和特色产业园,鼓励创建扩容提质和预制菜产业园。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8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省共创建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含广东农垦2个),已有3个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以做强加工环节为重点,对接驻镇帮镇扶村,加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力度,累计创建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578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示范带动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二)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一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科技成果中试放大等服务,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业态;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成立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预制菜产业联盟、产业基金,举办广东预制菜专场宣传推介活动,启动建设了11个预制菜产业园,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二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推动我省42个村镇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认定了200条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50个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为培育壮大我省农文旅品牌,认定了8批共计60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评选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特色名村”等品牌,推动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经济,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打造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据统计,全省已启动建设示范带487条,初步建成3420公里。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田园、山林等资源,大力培育乡村民宿,推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德庆县、徐闻县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推动农产品市场营销。深化“12221”市场体系建设,打响广东荔枝、徐闻菠萝、梅州柚、广东丝苗米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广东农业领域对接RCEP十大行动,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动“粤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热销全国、走向世界。实施数字农业“三个创建、八个培育”,数字赋能农产品销售,建设田头小站、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农产品流通降本减损增效,实现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
(三)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乡村产业发展主体培育力度,一是培优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国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选优认定,指导地市壮大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修订完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全面展示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全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涉农营业总收入超8000亿元,共有30家农业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11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内强素质、外强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印发《广东省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实施方案》,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高素质农民培育”等人才培育行动。组建“广东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队伍,创建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实施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出台《广东省深化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举办首届“建行杯”广东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吸引全省231个项目报名,选送4名选手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决赛,取得历史最佳成绩,进一步丰富农村创业创新领域以赛促创、以赛代训的工作实践。
(四)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2年省财政预算安排83.16亿元,重点用于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增亮农业生产科技成色。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科技园、星创天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51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累计选派281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服务生产,创新院地合作、院企合作模式,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贯通产学研全技术服务全流程通道。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3%。三是强化金融支撑。设立广东省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在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乡村振兴板,成立广东金融支农促进会,持续完善农业保险、担保体系惠农覆盖面,构建“政银保担基企业”金融支农大格局。截至2022年3月底,广东涉农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四是加强用地投入保障。制定出台《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粤自然资规字〔2022〕1号),从规划计划安排、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提出若干支持措施,安排10%乡村振兴专项指标与50亩/园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用地供给标准,进一步简化用地审批手续,最大限度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指标由省指标统筹安排予以保障。五是扎实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16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支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9项税收优惠政策,有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建设。
(五)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加快冷链物流建设。编制《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农村物流建设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在全省布局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合理确定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数量、布局、规模和功能。全省冷库库容进一步提高,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首批项目投入运营,组建直供配送平台,发展标准化、订单化农产品直供配送模式,粤东西北地区的冷链基础设施、商贸物流覆盖得到了很大完善。二是开展“快递进村”工程。推动出台《关于推进广东省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引导快递服务进村。截至目前全省1.9万余个建制村,基本实现快递覆盖,累计建成“邮乐购”站点6905个。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推进通制建村单车道改双车道公路、县道提档升级,通景区园区产业路等经济线路、邻省农村公路对接等农村公路建设,全省农村公路三级路比例、双车道比例进一步提高,县道三级以上公路比例大幅度提高。四是开展美丽圩镇建设。印发实施《广东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方案》,召开全省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现场推进会。五是推动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4G入乡进村与农村5G网络建设。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纳入全域规划的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覆盖,乡村宽带网络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提案中所提及的“部门协同不足”“融合层次不深,产业辐射不广”“主体实力不强”等难题,确是制约我省农村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以三产融合引领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针对“部门协同不足”问题,充分发挥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产业振兴专项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组织召开专项组专题会议。依托产业振兴专班,开展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各部门联动机制,探索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的比重,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针对“融合层次不深,产业辐射不广”问题,近年来我省以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是继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产业园梯次创建、全面推进的格局,探索创建加工服务、现代种业等一批功能性产业园,支持大型企业牵头创建跨县集群产业园,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升级。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建设。形成粮食等10个千亿级子集群以及茶叶等5个数百亿级子集群。加快推进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稳步迈进。三是推进示范村镇提质扩面。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提质扩面,创响一批“粤字号”品牌。支持乡镇聚焦主导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与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打造镇乡小型“经济圈”。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出台《广东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聚焦设施农业、农业公园、预制菜、种业和装备四个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批旅游观光示范带、一批食品加工园区以及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培育壮大乡村产业融合主体。针对“主体实力不强”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企业。一是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贯彻落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打造一批头部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关于加强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探索建设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发展农业总部经济。支持各地创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继续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与监测工作,省层面新增认定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指导市县加强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认定。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实施家庭农场负责人提升计划、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双百双千工程”。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是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创建广东农业农村创业学院,以“教、创、孵、投”模式,打造广东省农业农村创业创新高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一批乡情浓厚、特色突出、设施齐全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吸纳一批农村创业创新企业与人才入驻。总结推介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案例,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创意赛事,推介一批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示范案例,激发全省“三农”创新创业热情。四是培育精勤农民。办好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线上培育一批精勤农民,提升小农户综合技能水平,更好对接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四)加强用地保障。针对部分地方“产业融合用地难”问题,出台了《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粤自然资规字〔2022〕1号)。今年,为切实推动我省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有效落地、发挥实效,全力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自然资源厅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梳理了乡村振兴用地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要点,形成了《广东省乡村振兴规划及用地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对乡村振兴用地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审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土地供应、设施农业用地利用、按原地类管理、确权登记、负面清单、用地监管等方面政策要点予以归纳说明,为乡村产业融合用地提供了指引。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将金融活水注入农业农村,探索推动将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纳入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使用范畴,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畅通融资需求信息渠道,推动金融产品服务高效对接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提升广东股交中心乡村振兴板融资效能,发挥广东省乡村产业投资联盟作用,汇集一批省内外专业专注乡村产业的投资机构,通过搭建乡村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发展乡村产业。用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广东金融支农促进会等资源,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金融需求的追踪研判,持续创新推出融资贷款、农业保险、融资担保等针对性金融产品服务,更好的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六)强化科研力量支撑。深入推进院地、院企合作,加快规划布局省农科院在各地分院建设,聚焦粮食安全、种业创新、“卡脖子”技术等关键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利益深度联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科技攻关、产业发展、企业发展、联农带农等提供有力科技服务支撑。用好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更新提升装备水平,加快产品服务研发创新,带动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加快构建“1+51+100+10000”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培育一批乡土专家,开展农业技术员等相关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七)加强政策创设与投入支持。发挥广东市场容量大、企业主体多、社会资本雄厚、内外商贸资源丰富等综合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制定完善针对性扶持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有序进入乡村产业振兴领域。在现有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全局工作推进情况,追踪把握好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政策诉求,及时调整优化相应政策内容,着力提升政策供给的灵活性、实用性。重点围绕“人”“地”“钱”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政策创设支持力度,加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着重抓好乡村振兴用地投入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点状供地、农村公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扶持措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科技研发服务、创新创业扶持、“乡村工匠”工程、“三支一扶”计划、专业人才职称评价等一揽子政策的落地落实,打好支农政策“组合拳”,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促动环境。
(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水电管网的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新建设一批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出行、物流运输等对外沟通交流需要;推进农村公路与邻省(市、区)实现同标准对接,推动串联乡村旅游景点、产业园区、资源节点的联网骨干公路建设。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布局覆盖农村偏远地区网络,缩小城乡网络信息鸿沟。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9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叶贞京,3728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