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政协提案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700号提案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2〕647号

谢有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提案》(第20220700号)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方志办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心工作,聚焦公共服务与乡风文明职能定位,推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聚焦农村群众所需所盼,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01个。协同省委宣传部开展2021“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充分利用各村“农家书屋”基础设施优势,满足村民阅读需要、培养村民群众崇尚读书、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崭新风尚,把“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列入2021年“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中,组织参加第二届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充分展示了农村发展的现实成果,助推繁荣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发动省内大学院校师生积极投稿,参加第一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有23个作品入围总决赛。配合开展2022年度“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我省多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开展的全国乡村“村晚”集中展示活动。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清远英德市九龙蜂林小镇举行。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广东佛山大沥镇九龙公园广场举行。2022年全国“村晚”系列展示活动在广州从化举行,其中,广州从化“村晚”以“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为主题,以5G联动的方式在4个特色小镇同步举行,活动通过线下+线上、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等多种方式开展,展示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现代艺术、体育项目等不同特色的品牌活动,鼓励各地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进一步推广民间艺术资源,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二)乡风文明建设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岭南乡土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文体活动品牌,增加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思想熏陶,家风家教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把家风家教嵌入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创新开展第二届《乡村振兴大擂台》。发动全省1100多个乡镇比环境、比产业、比风貌、比治理,PK对决,层层推进,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累计超过50亿人次收看节目,6亿多人次参加了网络投票,62位“三农”专家提出了300多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主要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科技特派员”“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派驻工作队伍8000多人次,发动各类企业1.3万个与镇村结对开展帮扶,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广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典型示范成效显著。为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第二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和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活动征集工作,按照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工作要求,动员各地总结提炼先进典型案例、推出优秀的说唱节目,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共同培育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佛山市下朗村以“仁和”为核心构建朗朗政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有力推动村内成规陋习和不良风气转变,塑造新时代乡村精气神,村里各项事业迈上振兴快车道,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第二届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湛江市木偶小品被农业农村部选为第二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节目。组织开展“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征集,筛选、推荐了惠州市“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实现医保一站式报销”、揭阳市惠来县“大力推行农村农民工匠模式助推农村建设走上快车道”等三个典型案例,其中揭阳市惠来县、惠州市成功入选,惠来县将在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协助省文明办做好CCTV2021年度乡村振兴人物推介活动,向农业农村部推荐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7例。

  二、以修志编鉴写史为抓手,收集整理利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料,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一)以志鉴为载体系统记述乡村发展情况,夯实村落文化建设根基。乡村历史文化是志鉴史记载的重要内容。第一、二轮省志均有对乡村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文教事业、人民生活、风俗习惯等内容的记述。《广东年鉴》多年来均设有“村镇建设”“农业”等栏目,以及记录乡村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内容。近年来,省地方志办积极推动全省镇村志编修,将部分志书纳入全省第三轮修志试点,常态化开展业务指导。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镇村志参与全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截至2021年12月,全省累计申报名镇志33部,已出版6部;累计申报名村志24部,已出版7部。我省名镇志申报居全国第三、名村志申报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2021年广州《光塔街道志》、梅州《茶阳镇志》入选第六批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全国15部)。志鉴史编修合理引导了基层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当地文化建设热情,树立了村落文化自信,一些知名学者和当地乡贤纷纷加入编修工作,壮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全省编纂出版镇村志176部,夯实了乡村文化建设根基。

  (二)开展村落普查,抢救性收集利用乡村历史人文信息。2015年起,由省地方志办牵头,开展了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对全省13万多个自然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地毯式抢救性调查。普查内容涵盖村落基本状况和历史人文等42个大项200多个分项,注重挖掘村落由来、姓氏源流、家规家训、楹联碑刻、人物故事、风俗习惯、美食特产等承载村落历史文脉和道德风范并能反映村落文化传承的内容,收集数亿文字、数十万张图片和一批音像、实物资料,抢救性收集整理正在消失的村落文化,为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素材。在普查基础上,组织编纂《全粤村情》(总368册)正在出版,为全省每个自然村建立档案,保存村落文化记忆;建设全粤村情数据平台,分模块数字化展示村落历史人文信息;编辑出版结构化丛书12种,包括红色文化村、历史文化村、特色建筑、乡村美食、乡村非遗、传统体育、特色技艺等,分系列集中展示村情特色;自2017年起,省地方志办牵头,联合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连续5年开展多彩乡村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乡村,进一步深入挖掘全省村落人文特色,开展爱国爱乡地情教育。

  (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村情,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底气。省地方志办媒体平台广东省情网、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动态发布有关乡村历史文化推文、图片、微视频。《当代广东》《广东史志》以及方志理研讨活动中有乡村相关问题研讨,并登载宣传乡村历史文化、建设情况的文章,不断塑造乡村文化形象。利用全省各级方志馆和方志驿站、村情(史)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文献、实物,讲述村落故事,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底气。

  (四)以村情信息为基础开展资政服务,谋划村落文化发展未来。利用收集记录的村情信息,发动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资政辅治服务,并通过多彩乡村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撰写资政报告,为村落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近两年,先后收集资政报告1000多篇,内容涉及农耕文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农村产业发展、电商销售模式、旅游资源开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乡村风貌提升等,提出2000多条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其中省地方志办组织撰写的《关于挖掘利用广东乡村根脉文化资源 助力海外统战工作的报告》和《关于重视地方志文化、宣传、统战“抓手”作用 服务人文湾区建设的报告》,均获省委主要领导和省分管领导批示。部分地市资政报告中的意见建议,经当地党委政府采纳,已经转化为惠及乡村人民的施政策略。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稳步推进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作为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的主要抓手,积极组织做好岭南特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认定,以年度书面报告和实地检查为手段,督促和指导我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严格按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落实好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发扬光大。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决策部署,稳步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2013年,潮州市潮安区和肇庆市德庆县两地申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终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2014年5月公布),成为我省获批的首个遗产项目。2019年,广州市增城区、佛山市南海区和东莞市三地申报第五批遗产,最终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和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东莞)获批(2020年1月公布)。2021年,广州市海珠区、增城区,佛山市顺德区、茂名市和江门市新会区五地申报第六批遗产,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和作为扩展项目的岭南荔枝种植系统(茂名)成功获批(2021年11月公布)。2021 年底,潮州市正式启动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4个,遗产地6个。《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网、南方+等媒体针对广东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了70余篇深度报道,为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四、推动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通过新农村示范创建留住乡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早在2014年,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与广东省财政厅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粤委农工办〔2014〕79号),我省开始打造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明确建设任务包括强化岭南特色和乡村风貌,要求突出弘扬乡土文化,保护历史古村落,建设村史文化博物馆,提升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内涵和水平。从 2014年起,每年在粤东西北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遴选14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每年选取6个片区开展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目前,全省已启动建设8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主体建设村数393个,已建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村史文化博物馆。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所有新农村的创建,都强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注重岭南特色与乡村文化想融合,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我省农村社会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性显著,粤东西北地区呈现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岭南文化各具特色,要求各级乡村建设中要“体现岭南乡村特色”,规划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要打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在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村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岭南地域特色,让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愁记忆。在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工作中,明确在整治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做到修旧如旧,注重乡村文化融合,注重保持乡土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二)加大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的扶持力度。在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和认定工作中,将客家菜烹任技艺、潮州菜烹任技艺、白切鸡烹任技艺、广式凉果制作技艺、板鸭制作技艺、德庆竹篱粉制作技艺等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纳入评审并建议列入名录,目前已通过公示,待省政府批准公布。

  (三)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目前我省已设立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不断挖掘包括广东乡村根脉文化在内的具有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保存好乡愁印记。

  (四)加大乡村地区非遗传播力度。在中国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广东省旅博会、深圳文博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非遗过大年、节庆叹非遗等省内外重要节庆、展会和传播活动时,纳入与乡村文化有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展示和传播对象,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非遗集市、非遗商品直播购物,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广泛传播、推广乡村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认同,促进乡村治理,增强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举办“非遗进校园”案例征集评选和“非遗少年说”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认识非遗、传承非遗,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习筑梦工匠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

  (五)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优势,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按照《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目前我省推出了259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00条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0个旅游风情小镇,评定了92家省乡村民宿示范点,推荐入选了4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鼓励各地发挥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打造和宣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挖掘历史文化作为品牌打造和宣传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通过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展示非遗技艺、举办非遗民俗活动等,进一步丰富旅游品牌内涵。

  五、关注农村美育和振兴乡村教育

  (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的乡村美育师资培训、乡村教师专业技能和乡村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竞赛,多方面提高乡村美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科研对乡村美育和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引领等;积极开展面向乡村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各类艺术特色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并逐步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二)持续加大美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艺术教育必备的硬件设施设备,并逐步完善美育经费投入机制,为乡村中小学校美育发展提供了基本需要和基础保障。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扶持工作,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28 高校结对共建帮扶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校,地市与省内高校共建文化艺术及教育实践基地,累计帮扶40余万乡村中小学生。联合长江公益基金会“苔花开”、“乡村校长培训”等公益项目,为760所乡村学校培养乡村音美教师1436名,惠及乡村儿童约22万人次。时代公益基金会开展“田埂花开”“多功能艺术教室”“支教”“教师孵化培养”等项目,惠及师生约30万人次,累计投入金额达2000多万元。全省各地各学校努力发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充满文化艺术韵味的校园,着力构建人文化的艺术特色教学模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省乡村中小学校积极发掘本地区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及非遗资源,在校园和课堂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非遗传承人,呈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丰富校园美育面貌如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联合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体局以粤剧传承“出新出彩”为基调,形成了以番禺区傍江东小学、南村罗边小学等为主要传承学校的局面,先后与广东省粤剧院、广州市粤剧院、著名粤剧名伶吴非凡等建立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完善广覆盖、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我厅将继续与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深入挖掘广东特色优势和不同类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争取开展全省农业文化遗产摸底普查,遴选省重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组织全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培训,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申报。督促遗产地按要求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做好现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年度总结报告审核、报送。挖掘广东特色优势和不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积极推动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实现各类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推介力度,利用好已有媒介渠道宣传乡村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官方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弘扬岭南优秀农耕文化和乡村优秀文化。

  (二)强化活动组织。支持开展忆村史、讲故事、唱村歌、跳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开展“村晚”、趣味运动会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特色和传统健身项目宣传推广,广泛开展乡村体育赛事活动和特色体育项目展示活动。通过“视频录制+现场直播”加媒体宣传、农民参与的方式,宣传展示当地特色体育项目和乡村治理新风尚,以特色体育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助推乡村振兴。举办线上农博会,宣传广东特色农产品;加强短视频等数字新业态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举办广东省农业农村短视频大赛,丰富农民新型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世界数字农业大会,系统展示数字农业的发展成效。积极筹备第二届印记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争取组织举办省级印记乡村创意设计大赛。配合有关部门开展2022年度“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组织参加第三届全国“美丽乡村健康跑”活动。指导农民体协开展系列体育活动。

  (三)抓好示范引领。持续做好广东省“第三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和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筛选、报送工作,通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进行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推进家风家教建设、建立道德约束机制,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涵养文明新风尚,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明”力量。

  (四)继续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做好记录、服务、推广、传播等工作,讲好广东乡村故事。一是继续以志鉴史为载体系统记录乡村文化。充分利用地方志书、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地方史对乡村历史文化资料进行全面、客观、系统搜集、整理、记录。同时,开展乡村特色地情书籍编修,在第三轮修志规划中重视对乡村内容的记述。二是加大方志馆搜集、整理、展示乡村历史文化的力度。各级方志馆加大对反映乡村历史文化、时代风貌等文献、实物的征集,加强对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且具有存史、育人、资政价值的各类物品以及重要实物的征集。创新形式,保护传承村落历史文化,全面展示广东多彩乡村风采。三是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微视频、微信推文等方式,借助广东省情网、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对我省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化宣传,讲好广东乡村故事,传承乡村历史文化。同时,借助多彩乡村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地情书、影像方志、《广东史志》《当代广东》等及每两年举办一次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关注、研究、宣传等。

  (五)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帮扶乡村地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结合乡村地区特殊的群众文化传统,积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构建新时期乡村文化发展机制,推动乡村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的进步。

  (六)进一步开展关注农村美育和振兴乡村教育,将工作重点向艺术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强高水平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遴选优秀学生艺术团参与国家重大演出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力度,持续创建和培育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中小学文化传承校,推进非遗进校园和戏曲进校园演出工作。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6月21日

  (联系人:陈刚,电话:020-372885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