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阳春奏响田野乡间“致富歌”

  春日的大地充满生机、绿意盎然。希望在田野上绽放,乡村振兴在田野间提速,连日来,阳春各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正传来一个个佳音。

  绿油油的姜地中,一垄垄沙姜长势良好,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连片种植的景观树生机勃勃,运送树木的车辆往来不息,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蜿蜒起伏、层层叠叠的茶园中,茶树陆续吐露新芽,茶农穿梭其间忙着采撷嫩芽,构成一幅美好的山水茶园画卷……

  产业发展是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阳春市以打造八大精新特优产业为核心,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持续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在广阔田野乡间唱响“致富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中国沙姜第一镇”

  近日,在阳春市双滘镇黄沙村,从绿葱葱的姜地里远远望去,一垄垄沙姜长势良好。村民们正在挖姜、去泥、挑拣、剪杆、装袋,路边不时过来些车辆,把成堆的沙姜运到村里或者加工场,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1.1.jpg

▲双滘镇大力发展沙姜产业。

  沙姜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也是双滘镇的农业主导品种。在双滘镇鼎峰烘干厂,从村民手中收购的沙姜已堆积如山。新鲜的沙姜经过挑选、清洗、切片、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各类沙姜产品。

  “我们厂的生产线具备日烘干生沙姜80吨的处理能力。”鼎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海介绍,沙姜烘干后,主要用于药材、调味料、火锅料等产品,今年沙姜的收购价较高,达到3.5元一斤,统一收购加工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种植沙姜的积极性。

  丰收的欢声笑语和沙姜的鲜香,滋润着这片热闹的沃土。近年来,双滘镇大力发展沙姜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标准化种植等措施,推动沙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逐年攀升,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双滘镇沙姜种植面积达1.3万亩,每年总产量约2.6万吨,年产值可达1.82亿元,带动3500多个农户就业;配套建设了3个农产品烘干加工场,具备年烘干沙姜1.2万吨的处理能力。

  近日,“双滘沙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推进会在阳春市召开。会议指出,双滘镇沙姜种植历史悠久,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条件等都适宜沙姜生长,出产沙姜的外形、品质均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地,有“中国沙姜第一镇”的美称。目前,“双滘沙姜”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项目接近尾声,通过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化运用和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进一步丰富阳春市地理标志产品库,规范提升“双滘沙姜”产品质量特色,撬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为推动沙姜产业做大做强,双滘镇近年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阳春市双滘镇2022年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奖补实施方案》,与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签订《双滘镇沙姜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书》等,为沙姜产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该镇还成立了沙姜协会,将沙姜种植户、企业、销售代理商等紧密联合,形成完整产业链,助力沙姜产业发展。

  双滘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沙姜产品的品牌建设,打造完整的沙姜产业链,不断提升沙姜产业附加值,实现从培育、种植到加工的一体化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景观树种植激活产业经济

  春天万象更新,植树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植树活动的“主角”,茁壮的树苗尤为重要。近年来,阳春市陂面镇联民村依托1100亩景观树产业,一年产值就超过8000万元。

  走进阳春市陂面镇联民村,只觉绿意盎然,有序种植的景观树生机勃勃,沿着道路两边不断向前延伸。途中恰遇一辆货车在卸载苗木,车上的小型起吊机正将一棵高大的凤凰木吊至半空然后缓缓下降,最后平稳落在一旁的空地上。不多时,6棵凤凰木全都顺利卸载。

  “这个季节最适合种植,所以景观树不管是‘出货’,还是‘进货’,都特别繁忙。”运输负责人林进安表示,他最近经常给各个苗木场运输货物。这里的老板委托他,从阳春市松柏镇运输约60棵新购的景观树到联民村,估计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运完。

  在村内一家占地面积约120亩的种植基地,只见凤凰木、紫花风铃、仁面树等长得郁郁葱葱。基地负责人苏伟锋正在察看景观树的生长情况。“这棵紫花风铃直径大约17厘米,根据其树形,售价应该是五六千元。”苏伟锋指着眼前一棵紫花风铃说,这批树已种植3年,进货时直径在5至8厘米之间,每棵300元。除去成本,可盈利2000多元。在较理想的情况下,仁面树和凤凰木的利润每棵分别为1200元和600元。

  目前,苏伟锋的种植基地种有紫花风铃2.2万棵,凤凰木和仁面树分别为1.8万棵和1万棵。日常管理中,种树、除草、施肥、修剪等都从当地聘请工人,每年的人工和肥料支出2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联民村党总支书记黄强达表示,以前,有村民在市外从事景观树种植,后来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不断增加,回乡发现一些土地处于撂荒状态,加之土地平整、交通便利,综合考虑后决定回到家乡发展景观树种植。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景观树种植,目前联民村景观树种植面积发展至1100亩,涉及12条自然村,年产值达8000万元。

  “景观树产业的发展壮大,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黄强达表示,土地租金从每年每亩600元到800元不等,而且由于种植景观树需要不少人力进行拔草、喷药、施肥等工作,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出租土地和就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旅游

  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时。近日,走进阳春市圭岗镇大河生态茶业种植基地,阵阵茶叶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1.2.jpg

▲圭岗镇大河生态茶业种植基地采茶忙。

  连日来,随着气温回升,茶树吐露新芽,300多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黄金期。10余名茶农穿梭在青绿之间,摘下一叶叶嫩芽,抢抓时节供应市场,处处一派忙碌的景象。“我们一天可以采到茶青15斤左右。”茶农表示,如果雨水阳光充足的话,春季每隔10天左右就可以采摘一批,夏季每隔12—13天也可以采摘一批。

  大河茶场长期云雾缭绕、土壤湿润,这里雨水足、阳光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种茶。如今,层叠起伏的茶树与波光粼粼的湖水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茶园山水画卷。目前,茶场正依托绿色生态环境,推动传统茶园向生态观光茶园转变,致力于打造茶旅文化,赋能乡村旅游。

  “茶场目前种植的茶树品种有鸿雁、金萱、英九三种,制作的茶叶类型有红茶、绿茶,茶叶耐泡、汤色明亮、香味甘甜,主要销往本地以及珠三角地区。”大河茶场负责人介绍,从3月中旬开始,茶园300亩绿茶已进入采摘高峰期,现在每天有15名采茶工采摘,每天采摘茶叶可供制作干茶200多斤。

  大河茶场致力打造绿色生态茶园,规划种植面积800多亩,茶场由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和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提供技术指导。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茶场2023年产出的5000公斤干茶叶畅销珠三角地区,年产值约300万元,带动周边75户共370多名群众实现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形成了种茶、采茶、制茶、售茶一体化的产业链。

  近年来,阳春市圭岗镇围绕茶文化做文章,积极探索生态茶文化,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0多亩。通过“以茶带旅、以旅带茶”及“线上线下联动”的发展模式,让茶叶变“黄金叶”,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