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人大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2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1〕513号

罗纪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国家水生保护物种鼋的资源保护项目的建议收悉。经综合佛山市政府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鼋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早在90年代,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广宁、四会等市县级鼋自然保护区,政府、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通力合作,在鼋保护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省保有了全国最大的鼋子一代种群和少量鼋成体,建立全国最大的鼋保育基地,初步集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鼋繁育技术成果,为鼋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储备。

  (一)率先在国内突破鼋人工繁育技术。一是积极促成珠江水产研究所与佛山市高明区万绿源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达成科研合作协议,成立鼋保护繁育基地,联合开展鼋资源调查和人工繁育研究。经过近5年的保育研究,成功掌握鼋的人工繁育技术,利用驯养多年的4只成体鼋成功人工繁育子一代幼鼋800余只,现每年可繁殖约200只子代幼体鼋,为扩大鼋人工驯养种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极大改善了鼋的濒危状况。二是建立了稳定成熟的鼋驯养、繁育技术方法,成功研发了一套能够有效提高鼋苗种成活率的繁育模式,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模式省时省力、稚鼋开口早、生长速度快、全程可控、保持习性,使得鼋的保护繁育工作具有可持续性。

  (二)认真落实鼋的各项保护工作。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鼋拯救行动计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我省始终坚持以行动计划为开展鼋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一是积极配合成立中国鼋保护联盟,主动参与并作为鼋保护联盟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与兄弟省有关部门共享鼋保护管理经验及繁育科研新成果。二是联合举办鼋野化适应性保护活动。2020年,我省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在佛山高明潭黎水库放归20只鼋,并在野化适应性保护区域设置了太阳能远程动态监控系统设备,为鼋在野外驯化安全和适应性科学研究数据收集提供保障。通过野化活动,进一步研究了解鼋的野外生活习性,为恢复鼋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生存能力,逐步扩大种群,在自然界中自然繁殖生存奠定科学理论基础。为保证鼋野化保护研究工作的延续性,今年,我厅继续组织科研机构对鼋野放适应性点进行周年监测,进一步评估鼋野化效果。

  (三)支持建设鼋保护繁育基地。一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协助高明鼋保育基地成功申办鼋人工繁育许可证,研究部署鼋保育工作,谋划鼋保护中长期计划,推动主题公园科普馆、保育设施及技术研发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多渠道解决鼋科研保护和科普展示经费,推动鼋保护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佛山市市级财政已累计支持高明区420万元用于完善鼋保护繁育基础设施和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加大鼋的保育工作力度。此外,高明区已将加强水生野生动物(鼋)保护事项列入高明区推动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项目,拟投入1400万,于2023年年底前建设1个国家级鼋的保育基地。

  (四)注重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多年来,为加大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鼋在社会群众中的认知度,增强群众保护意识,我省持续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微信推文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鼋的保护知识。2018年,我省鼋保育情况在央视7套《科技苑》栏目以《拯救巨“鳖”》为题播出,吸引了各级媒体报道,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广泛关注。2020年,南方日报以“护鼋记”为题专题报道我省政研企联合拯救“水中大熊猫”鼋的保护工作历程,进一步强化鼋保护宣传工作。同时,我省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结合水生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月、增殖放流等重要活动节点,深入学区、社区、渔区和景区,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方式,开展鼋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普法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近年来,鼋的人工繁育技术已获得突破,我省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保护工作起步晚、自然栖息地受破坏程度严重、不同区域鼋遗传结构现状不清、可人工辅助繁衍的成体鼋个体少、保种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低、民众对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保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保护工作资金费用紧张等问题。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以行动计划为工作指南,加大鼋的保护投入和力度,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鼋保护工作体系,实现鼋物种延续和恢复,进一步提升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推动建立国家级鼋保育基地。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认真研究谋划,做好鼋保护长远规划,推动建立国家级鼋保护繁育和科普基地。持续深入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系统全面掌握鼋繁育生物学知识,创新鼋人工繁育技术,提高现有人工繁育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实现鼋规模化人工繁育。

  (二)加强野化适应性试验。对2020年放归自然的20只鼋进行跟踪监测,开展野化适应性保护相关研究,全面系统了解鼋野外生活习性,为恢复鼋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生存能力、逐步扩大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适时扩大野化范围。

  (三)加强鼋保育科学研究。借助中国鼋保护联盟平台,加强与其它联盟成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以珠江水产研究所和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强化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各方的协作,继续加强鼋人工种群的建立和驯养繁育研究等工作,建立遗传资源库,优先保障遗传资源。

  (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通过建设国家鼋保护繁育科普基地,打造鼋主题公园,继续加大新闻媒体、网络等平台的宣传科普力度,提升鼋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珍稀物种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提高鼋保护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充分利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关键节点,加强《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鼋的保护意识及知法守法意识。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6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钟艳,020-3728908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