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體版 信息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平台 > 人大建议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432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粤农农函〔2020〕543号

黄美聪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把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积极支持、配合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聚焦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等关键环节,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乡村技能人才队伍、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乡村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打造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引进高素质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障,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由顶层设计、组织发动进入到全员行动、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局面得到基本扭转,乡村面貌发生普遍、明显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全省“三农”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我省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举措

  (一)建立和完善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乡村人才工作新机制,构建农村人才工作新格局。一是构建高位推动的党管农村人才工作体制。省委、省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1+1+9”工作部署,成立书记、省长挂率的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各级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责任人,同时全面强化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在领导小组下专门设立组织、人社部门牵头的乡村人才振兴专项组,整合多部门资源合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构建专人专责带动乡村人才振兴的落实机制。在确保完成机构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我厅重新对“三农”工作队伍进行整合强化,抽调精干力量,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农村改革、现代产业园、乡村产业、科技创新等工作专班,专人专责专业集中攻坚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配合组织、人社部门推动相关领域人才培育振兴工作落实。市县镇各级均普遍成立乡村振兴专责工作机构,推动各相关领域乡村人才培育振兴工作力度得到前所未有地强化。三是构建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乡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在组织、人社部门的指导下,我厅启动编制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和基层一线流动。四是完善鼓励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机制。支持配合人社部门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将一次性创业资助标准提高到1万元,将乡村经营驿道客栈、民宿、农家乐的创业者纳入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和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范围;整合建立面向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孵化基地,对经认定的基地给予每个10万元资助。支持配合地方金融部门强化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在全省50个农业大县实现农业担保全覆盖,累计支农贷款担保项目3960个,担保金额达40.57亿元;创新推出多元化信贷产品,优化信贷产品担保,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融资需要。五是大力涉农高校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9所高校开设农学门类专业,包括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林学类、水产类、草学类、动物医学类等7个专业类,共有本科专业点50个,在校生16087人。十三五以来,共立项13项农学类省级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省级以上农学相关专业课程31门,9个农学类专业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农学类专业点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充分激发本乡本土人才活力。坚持把本土本乡人才资源当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一是分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认定100个省级综合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165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327个市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等5所院校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19年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万余人,带动全省各市县开展农民培训50万人次以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凭认定证书享受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农技宝APP、“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等手机应用,推进农民在线培训学习,累计培训超10000人。二是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农业农村实用人才。以粤东西北和相对贫困地区为重点,全省14个市约950个镇2700个村共培育创业脱贫致富带头人7235名,带动3万多户贫困户超过1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每户每年增收数百元,多的达到数千元。以集中培训、实训实操等形式,培训产业发展人才,结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重大涉农项目开展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举办培训班82期、培训11226人。三是大力培育新业态农业人才。在国内首次举办“短视频+网红”农产品营销(粤港澳大湾区)研讨会,成立广东农业“短视频+网红”联盟,发力“短视频+网红”领域,探索5G时代下现代农业互联网新模式。开展“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培育农产品销区采购商和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举办10多期“短视频+网红”培训班,培训农民1500多人,县长、镇长、驻村第一书记等变身网红带货,让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电商“新农业”催生“网红新农人”。四是大力培育乡村技能人才。印发《实施农村劳动力精准培训工程工作方案》,推动农村劳动力自我发展和就业创业。积极协助人社部门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特色培育工程,结合“一县一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开发具有岭南特色菜品;创新美食与旅游结合,打造乡村美食精品旅游线路100条、文化与旅游特色村99个;组织贫困帮扶对象掌握烹调技术,带动1.1万人贫困人员实现技能就业。两年来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1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走出一条“色香味俱全”的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三)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坚持根据农村发展所需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一是大力引育高端农业人才。在组织、人社部门大力支持下,将现代农业领域人才需求纳入“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对象,在“广东特支计划”中单独设立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技术领域专业评审组,遴选支持3个团队和22名个人。打造51个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遴选聘任首席专家51人,岗位(专题)专家442人,示范基地站长146人,辐射带动核心团队成员近3000人,农业科研力量得到不断扩充。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对口帮扶。支持配合科技部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4万余人,1000余个团队,覆盖1300多个乡村产业,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63万人次,安置劳动力就业19.3万人,带动9.4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824万人受益,有效助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省农科院结合春耕生产和农民丰收节组织多场科技“上山下乡”活动,受益农民上万人。三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和农技推广APP平台传送农业科技知识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提供线上农技指导与服务。发动市县农业农村局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发放《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3000多册,组织指导服务春耕生产达50万多人次,推介主推品种49个、主推技术50项。开展省农技推广成果奖项评选,评出农业科技推广奖项161项。四是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目前,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了全省1300多个乡村产业,2018年以来安排经费4670万元,对接了1118个省定贫困村;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63万人次,安置劳动力就业19.3万人,带动9.4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824万人受益,有效助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

  (四)搭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一是积极打造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农业重点实验室,建成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部级农业类重点实验室87个,省农业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59个。积极推进建设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暨农业科研成果项目库,建设12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种业中心,汇聚农业创新企业和人才团队。二是积极打造农业农村创业创新载体。建设184个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1000个村、100个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增创建11个国家农业强镇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分别新增94、229、180家,总数达到1009、1778、281家,创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84个省级示范镇(点)和50个省级农业公园,创建6个全国农村创新示范园区、5个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成为带动农民就业、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三是积极强化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服务。协助农业农村部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培训班,组织10个县参加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监测调查,积极组织农村创业创新典型成果参加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实施新乡贤返乡工程,强化乡贤和外出务工人员对接机制,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专业人才等新乡贤,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以多种方式返乡服务支持乡村振兴。依托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工作站或兴农服务中心,对返乡创业人员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开展农业化数字技能培训,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领办创建益农信息平台,培育一批数字农业返乡入乡创业新农人。鼓励各地认定一批主要面向返乡创业人员的创业孵化基地。创新“互联网+农业”模式,指导地市实施“人才回归计划”,动员吸引各行各业优秀青年返乡下乡创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围绕培育本乡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强化乡村人才振兴保障措施,紧密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坚持政策倾斜与激发活力并举,“输血式”与“造血式”举措并施,制定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乡村振兴人才扶持政策,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一是健全统筹推进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领导核心作用,全局谋划、规划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把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有机结合,构建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新格局。二是建立市场化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多措并举吸引实用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制定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实操人才”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三是加大力度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力量下沉。重点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选派挂职,实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和帮扶。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完善农技推广奖评审细则,充分体现“重推广成效,重服务基层”,更好地激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涉农科研院校科研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四是加快推进高素质精勤农民培育。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素质精勤农民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五位一体”的高素质精勤农民制度体系。面向种养专业大户或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和志愿从事农业生产的毕业生、在乡农村青年等,有计划开展高素质精勤农民培训,按需创新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高素质精勤农民,同时完善高素质精勤农民注册、职称认定、信息档案登记等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新乡贤“返乡”工程。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加强乡贤信息采集摸查,建立在外乡贤人才名录或资源库,吸引和凝聚乡贤力量,鼓励各村(社区)主动邀请乡贤担任本地乡村振兴决策顾问,大力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务工人员到乡村创业、兴办实业,推动乡贤人才回乡、资本回流、项目回迁,实现资金、智力、技术向乡村集聚。六是积极开发乡村特色人才资源。探索建立乡土人才培养选拔管理办法,深入挖掘和培育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并将乡土特色人才纳入到县管或镇管进行管理,从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扶持,提高乡土特色人才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七是多层次鼓励人才下乡。搭建乡村人才横向流动桥梁,落实进一步鼓励引导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建立符合农业工程专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定办法,增设农业技术正高级职称和正高级农艺师。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6月18日

  (联系人及电话:叶正茂,372883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