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东莞市出现强雷电、瞬时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使部分镇街出现一定损失。而在13日早晨,凤岗镇气象服务站就向各部门、村(居)发布了雷雨大风气象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做好安全防范。
4月13日上午6时20分许,凤岗镇出现雷雨大风天气,过程伴有短时降水和雷雨大风,阵风达到11级。雷雨大风过境后,凤岗镇气象服务站通过内部平台,向镇三防办发布了具体受灾点的灾情通报,在接到通报后,三防办安排环卫及救灾人员上街及时清理受灾现场。得益于及时的预警信息,除了部分树木倒伏、一些建筑受损外,当天的强降雨并未对凤岗造成太大影响。
可要是放在两年前,面对类似的气象灾害,凤岗镇曾不止一次因天气预警向基层传播“慢半拍”,遭遇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防灾不及时而损失惨重。
这一切的变化,均起始于一年前。2015年5月,凤岗镇在全市建立了首个镇级气象服务站,逐步解决了天气预警传播永远“慢半拍”的尴尬。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气象站成立以来向该镇应急办、三防办共发送暴雨预警信号33次,台风预警信号4次,雷雨大风预警信号18次,对于当地广大老百姓而言,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未雨绸缪。
5600万元的损失与266万元的投入
2016年4月12日晚上,凤岗镇气象服务站收到东莞市气象局信息,在13日凌晨将有雷雨大风灾害天气。收到预警提醒后,气象服务站站长林晓滨和当晚值班人员卢日槟就一直盯着雷达图,每隔半小时,他们就会记录一次来自东莞的实时气象信息,根据专业判断和商讨确认,再将信息发送给镇三防办和应急办的值班领导。
当晚,远在遵义学习的凤岗镇副镇长杨重振也没有休息好。作为镇三防指挥的直接负责人,他要根据林晓滨提供的信息,安排是否需要人员调度,是否要直接汇报给镇其他主要领导。
“气象预警信息从东莞市气象局发布出来,我们需要根据市局提供的信息,精准确定凤岗镇灾情多发点上空的气象情况,到灾情可能发生之前,为镇领导安排防灾工作,至少要提供半小时的缓冲时间。”谈到凤岗镇气象服务站存在的意义时,林晓滨这样说。
半小时的缓冲时间,是通过5600万元的灾害损失买回来的教训。谈起这个教训,凤岗镇委书记朱国和还能清楚地说出2014年“5·11”凤岗暴雨的部分细节。
那场特大暴雨为凤岗镇带来271.5毫米降水量,造成东深河、石马河水位迅猛上涨,导致沿线河段河水漫至地面,造成市政排水倒灌,造成凤岗镇房屋倒塌64间,受淹房屋2300多间,受浸车辆860多辆,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滑坡,直接经济损失5600多万元,成为全市受灾最严重的镇街之一。
“当时,东莞市气象局已经提前发布了预报预警信息,预判凤岗是受影响较重的地区。”据东莞市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人士介绍,但雨情前所未有,收到预报预警的工作人员并不清楚雨会下多久,影响如何。
“不到半小时,水就漫过来了。从雨水淹过政府大门到浸没一楼,仅在5分钟内,再晚一点,我们就会被水困住。”朱国和说,如果在水淹过政府大门的半小时前能够提供精准的降雨信息,还可以采取防预措施。
“5·11”特大暴雨,引发朱国和的反思:预报预警、应急需专业人才,实时监测预报信息需更快传播。
朱国和认为,东莞镇村经济发达,开发力度大,流动人员多,人口密度高,地理气候环境比较脆弱,灾害天气种类多,局地性、突发性明显。无论是2013年“3·20”超强龙卷冰雹灾害,还是2014年“3·30”大暴雨和“5·11”特大暴雨,都表明气象灾害具有“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样的气象灾害,在东莞镇村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往往更为严重。市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很多时候主要针对全市,无法满足乡镇防灾减灾的精细需求,同时还有一定的专业性,即便收到预报预警信息,没有懂气象的专业人员,行动力总是缺乏效率。
2015年1月,作为东莞市人大代表,朱国和在东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建议》。他建议加快镇街气象服务站建设,健全基层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加大对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建立面向基层的气象科普宣传机制。
当年,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将该建议列入重点建议督办。随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加强督办工作的举措。2015年5月,凤岗镇投入266.8万元,与东莞市气象局共建起东莞市首个镇级气象服务站。
解决气象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
凤岗镇与市气象局合作共建的气象站,在凤岗全镇12个村(居)安装了12块气象显示屏及36个气象大喇叭,便于广大群众实时掌握气象信息,解决气象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了3名气象专业人员,处理日常气象服务。
“我们在汛期,雨季多发时主要就是看雷达,会看到一个回波,对凤岗有影响我们就会提前发布信息给三防人员,还有村居负责人,通过短信发布下来,重要部门得到有效的提醒,就能让他们更快地防范。”90后的林晓滨从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气象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凤岗气象站,他说,由于凤岗镇地处莞深交界,四面环山,属于低山丘陵区。全镇地势中部平坦,东部山体连绵不断,形成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盆地特征。根据东莞市气象局统计,凤岗镇年平均雨量超过18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2.6%。暴雨类型主要有锋面雨和台风雨,锋面雨一般发生在4-6月,台风雨一般出现在7-9月。气象服务站的3名气象专业人员每天会根据东莞、深圳两地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结合凤岗镇自动站实时监控数据和雷达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发布传播更精细的预警预报信息。
“一般市气象台给我们气象预报我们不会照搬,而是会结合深圳气象预报,加上自己分析,然后重新整理一下再发布出去。”林晓滨说,在各村(居)及镇内公共场所设置气象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设备,将同步发布气象信息,方便市民群众随时掌握天气状况,有紧急情况时村的负责人也会一级一级往下及时传达。
“有了气象服务站,就能知道凤岗未来的天气情况、现在的降雨情况和持续时间,特别是对内涝点进行准确预测。”凤岗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廖锦球说,这些气象分析对基层而言颇为重要,可以迅速统一部署防御工作。
2015年5月23日强降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凤岗竹尾田村委会收到暴雨黄色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息后,一边利用村内的3个大喇叭同时广播,一边根据防御指引组织人员挨家挨户通知,提醒做好人员与财产的安全转移。由暴雨带来的水淹,还未越过农田漫入居民楼之前,2000多名群众已经被安全转移安置。
凤岗镇副镇长杨重振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气象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根据凤岗镇的实际情况,他们把气象服务站、应急办与三防办进行三位一体构建,同时将气象服务站纳入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分享其相关数据,实现资源整合,“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预警信息。
“互联网+气象服务”将在其他镇街推广
家住凤岗竹尾田村的张永亮在2014年的“5·11”特大暴雨水灾中损失了几万元。由于竹尾田村地处洼地,在当时特大暴雨来临时,竹尾田村250多亩农田变成一片“汪洋”,张永亮开在农田旁的农药店也未能幸免。
张永亮自此非常关注天气预报,手机定制了天气预报信息服务。2015年“5·23”暴雨来袭时,张永亮提前半小时收到一条暴雨黄色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息,他便连忙将店内货物搬运至店后山坡上的房子里,并按照防御指引将家人安全转移。今年的“4·13”雷雨大风来临,也因收到气象信息及时,处理得法,张永亮的农药店也没有遭受经济损失。
目前凤岗全镇各有关职能部门及村居、学校、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负责人均能及时接收气象信息,并建立了气象服务站工作微信群,及时通报气象信息给水务、三防等工作人员。杨重振告诉记者,在“互联网+”时代下,凤岗气象站正进一步探索将气象服务提供给像张永亮那样有需要的市民。
目前,在凤岗全镇只有3个自动气象采集点,分别设在该镇的雁田小学、中心小学和官井头村,对于有82.5平方公里的凤岗镇来说还远远不够。杨重振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争取适当增加自动气象采集点,使布局更合理。目前,气象站为了更方便监测到路面的实时天气情况,已经与凤岗公安分局携手,联网治安监控摄像头,方便在线监测。此外,凤岗还在镇行政办事大厅设置行政审批工作台,对外开展相关气象审批业务,将气象服务从线上转到线下。
东莞市气象局副局长吴志权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突发性增强、灾损性加剧,迫切需要推进各类灾害精准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目前,东莞全市自动气象探测已编织成一张“网”,平均间隔密度为5×5公里,实现5分钟1次的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东莞已建成10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数据10分钟内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服务公众,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达8大类42种,预报从提供全市范围24小时预报精细到分镇街的每3小时天气预报。近年来,市气象局不断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建设了公众网、微博、微信、12121应急气象电话、短信、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发布渠道,其中公众网年均点击率逾400万人次、“东莞天气”微博粉丝数55万、“东莞天气”微信关注用户8.5万、12121应急气象电话年均拨打量逾28万人次、显示屏88个、大喇叭12套。除此之外还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渠道发布气象信息。
据吴志权透露,目前,塘厦、清溪等镇街正在学习借鉴凤岗经验,筹建气象服务站。接下来,将根据镇街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进行推广。
吴志权说:“在精细到镇街之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驱动,针对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提高预警信息传播、接收能力,是未来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对话
东莞市气象局副局长吴志权:
整合三方面资源构建基层“大应急”格局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凤岗镇气象服务站这一年来的运作?
吴志权:东莞镇村经济发达,开发力度大,流动人员多,人口密度高,地理气候环境比较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东莞灾害天气种类多,局地性、突发性明显。因此,基层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镇街没有气象服务管理机构,也缺乏气象专业技术人员,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突出。
东莞市气象局和凤岗镇加强合作,双方共同建设了全市首个气象服务站。整合气象、三防、应急资源,探索构建基层“大应急”格局。凤岗气象服务站的建设得到了凤岗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设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认可。珠海市和中山市先后组织前来学习。
该气象服务站启用以来,提供《凤岗镇重大气象信息快报》62期,为凤岗防灾减灾责任人提供决策服务信息82次,人员密集场所的显示屏每五分钟更新一次天气实况,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193次,大喇叭发布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6次。
南方日报:在解决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凤岗模式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吴志权:凤岗气象服务站在解决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方面具有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升。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化、专业化,镇街有了稳定的专业气象服务人员,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保障更加及时,更具针对性。
二是基层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得到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抓手。东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于2014年成立,加快推进市镇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应用效益是当务之急。气象服务站是基层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较好地解决了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整合资源。在基层“大应急”格局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镇街应急、气象、三防力量进行了有效统筹。
四是气象科普宣传更加深入、广泛。以气象服务站为载体,针对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承灾弱势群体开展的气象科普活动更加多样。
“十三五”期间,东莞市气象局将根据凤岗党委政府的需求,加强与凤岗镇的合作,进一步做实做强凤岗气象服务站,继续推进市、镇一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建设,针对凤岗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敏感区域,加密气象监测体系,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报服务。同时,在其他镇街推广凤岗模式,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观点
凤岗镇副镇长杨重振谈基层气象服务:从信息服务转向完善防御机制
凤岗镇气象服务站由东莞市气象局和凤岗镇政府共同建设、双重领导,凤岗镇负责提供办公场所,开设服务窗口,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经费。有了气象服务站后,我们对气象信息的掌握到了争分夺秒的程度,为凤岗的三防工作争取了主动,将三防工作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但当气象遇上“互联网+”后,气象服务从以往只提供信息、产品转变到提供精细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基层气象服务站和三防工作来说,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协、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将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部署。制定和完善镇、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工作绩效或目标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