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30日),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在东莞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200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部署2007年工作,特别是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省农业厅谢悦新厅长在会议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成效明显,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广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谢悦新厅长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努力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72.4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7%;农业增加值1517.36亿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长6.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全年农产品(WTO口径农产品+水海产品)进出口总额86.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出口总额38.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上升4个百分点,扭转了去年农产品出口增长大幅回落的局面。这些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广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主要体现在“一个推动、两个确保、三个加快、四个创新”上:
积极开展示范行动,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农业厅成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了由各位厅领导分头带队的专题调研,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大行动”。4月份,在湛江市召开了全省农业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对全省农业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各级农业部门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省与农业部共建1个示范点和2个联系点,与市、县共建50个示范村。各市、县共建立了1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先行点,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成功应对洪涝灾害和突发事件,确保农业平稳发展和安全运行。一是全力抗灾救灾复产,确保了大灾之年农业平稳发展。去年我省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全省先后有119个县(市、区)受灾,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各级农业部门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复产工作,组织干部、农科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救灾复产,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及时启动省级粮食种子救灾应急预案,组织调拨应急农资,组织人力机力防洪排涝、抢收抢种,有效地减少了损失。同时,狠抓晚稻和冬季农业生产,弥补了灾害损失。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51万亩,比上年减少29万亩;粮食总产1388万吨,减产7万吨。粮食生产虽然减产,但降幅小于预期。蔬菜、水果、糖蔗、茶叶、花生等种植面积保持增长,产量稳中有增。畜牧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393.9万吨,比上年增长约2.5%。园艺产品和畜禽产品普遍量增价涨,生产效益大幅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逐步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二是强化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量化考评制度,切实落实防控措施。沉着应对突发人感染禽流感个例事件,及时启动农业系统应对人间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成功阻止周边省份猪高热病疫情传入我省。实行禽流感和猪口蹄疫强制免疫,全面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家禽禽流感免疫密度达109%,猪口蹄疫免疫密度达110.4%。加强防疫工作督促检查,在全国率先实施禽流感疫情飞行检查制度;充分发挥动物防疫监测检查网络的作用,加强对生产基地、交易市场、运输渠道等重点场所的检查和监测,确保了全省没有发生禽类禽流感疫情。兽药生产的安全监管工作切实加强,全省有87家兽药生产企业通过GMP验收,居全国前列。加强对植物病虫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发生和外来有害生物扩散为害,保护了我省农业生产安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贯彻工作,草拟上报了《广东省农产品标识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全年检测农产品样品近100万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上报和不定期发布制度;加强农资打假,规范农资市场,有效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健康运行。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各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按照“五高六化”的要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建立了农机化示范基地38个,区域性农机推广站26个;农机总动力达到198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农业标准化实施范围扩大。农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组织编制“金农工程”建设规划,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加大力度培训农村信息员,推进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得到加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训了近万名农民骨干和1.2万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省共组织近700个科技小分队约 1.6万人次,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遴选、推介了74个主导品种和17项主推技术;成功举办了广东省农业良种展示会、养猪产业博览会暨种猪拍卖活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水平、辐射带动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广州、佛山、中山等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二是加快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超级稻等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全年示范推广10个超级稻品种,面积达525万亩,比上年增长近2倍;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建设10个优质稻产业工程项目县,推动了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发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了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外运菜、鲜食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冬季农业,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206万亩,其中甜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全省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省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达3066.2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42.6%,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优质农产品市场销售畅旺,效益明显提高,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田建设和保护,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措施,开展典型示范,推进整村连片发展农村沼气。全省新增户用沼气池4.9万个,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达到23.1万个,占适宜推广农户的1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年产沼气1.06亿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德江、华华、广源、容根等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加快发展饲料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预计全年饲料产量1300万吨,约占全国1/8,继续雄踞全国首位。严格审核涉及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方案,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实施面积1200万亩,节本增效显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成改造面积2万亩;在7个县(市)启动耕地地力培育项目。启动实施省人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创新发展思路,开拓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一是创新发展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提高了农业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从产业化发展形式上创新,继续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围绕主导产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效增加收入的中坚力量。从农产品经营理念上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全省有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75个;在2006年农业部首次组织评定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中,我省有9个产品获评;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38个;有156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17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二是创新农业合作渠道,加强农业对外交流,拓展了外源型农业发展空间。成功举办了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第一展”的首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农博会有近800家农业企业近3000个品种展出,共签订95个经贸及农业投资项目,合同总金额达67.8亿元,其中,外向型项目19个,合同金额34.1亿元,占总合同总金额50.3%。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企业签订合同成交额41亿元,占全国1/7,广东展团荣获最佳组织奖、突出贸易成交奖等五项大奖。粤台农业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广东省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功组团参加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目前我省台资农业企业超过1000个,农业实际利用台资超过10亿美元,充分展示了粤台农业合作的美好前景。泛珠区域农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省农业厅与湖南省农业厅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农业合作长效机制;组织参加第三届泛珠经贸洽谈会农业产业化专场推介会,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特色农产品暨荔枝龙眼交易会(广州)和第二届泛珠三角农产品交易会(东莞),促进了我省与泛珠区域乃至全国的农业交流合作和农产品流通贸易。三是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提高扶贫工作实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突出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重点,不断探索和完善产业化扶贫、智力扶贫和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新方式,促进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走我省首创的产业化扶贫路子,扶持兴办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28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22万户,户均增收1586元。加大智力扶贫力度,10个省级扶贫培训基地建设及转业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对贫困农民的种养技术培训达14万人次,提高了贫困农民务工、务农技能和增收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全省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11. 1万户,打牢了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安居工程任务的基础。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完成省属水库移民38.2万多人的核定登记工作,帮扶1万多户省属水库移民住房重建。积极组织移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有序推进边远分散革命老区150条村的搬迁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大禹杯”竞赛项目。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省直单位挂钩帮扶工作,为贫困地区办实事好事,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四是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农村改革和依法行政,维护了农民权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全省农业系统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政风行风,取得了广大群众满意、社会各方满意、领导机关满意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系统的良好形象。省农业厅在2006年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的四个省直单位中,综合评分第一名。积极稳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督,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妥善解决二轮土地承包的遗留问题,基本完成扫尾工作。积极探索土地租赁、折价入股等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改进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实施 “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全省实现农村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的村7652个,占总村数的37.1%;60%以上的镇、村实行了村级会计委派(选聘)制和代理制;97%的村实行了财务公开,95%以上的村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切实加强农村审计监督特别是对问题村的重点审计。稳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和收益权。目前全省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及村以下集体经济组织已达2.2万多个,涉及全省80%左右的农村集体资产。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开展行政执法职权界定,建立了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强化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窗口化办理;加强农业执法监督和检查,抓好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稳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体制改革,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开展“平安农机”系列活动,减少了农机安全事故。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