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冲击波频扰世经复苏路
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大幅加息、全球经济疲弱及地缘冲突下避险情绪升温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元指数大幅上涨17.7%,导致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持续升值,推动美元进入新一轮升值周期。中国银行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分析指出,美元升值对美国、全球经济金融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其认为短期美元升值趋势不会改变,主要经济体金融条件将进一步收紧,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
美元升值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缓解通胀压力。美元升值促使进口商品更加低廉,进一步增强美国企业及消费者购买力,从产品供给端缓解美国通胀压力。据美国克利夫兰联储预测,美元每升值1%可以在未来6个月内降低非石油货物进口价格0.3%。同时,受美元升值影响而导致的出口减少,又可以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内商品价格。
二是国际资本回流美国。2022年,美联储实施大幅度加息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减少,实体投资意愿和前景低迷。但美元强势走高加剧全球资本回流美国态势,直接抵消了货币政策紧缩对投资和消费的抑制作用。即使美联储不断加息,紧缩国内美元流动性,但国际上回流美国的美元也不会导致美国社会资金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息政策对消费、投资及就业的负向冲击。
三是可低价买入非美元资产。在美元加息周期中,金融脆弱、经济结构单一、缺乏产业支撑的国家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暴跌风险。例如,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与资产双双贬值,促使美国资本能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国际资产。
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元升值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少。
首先,削弱出口竞争力,加大贸易逆差。美元走强促使美国出口商品价格在换算成外币时更加昂贵,从而降低贸易出口规模。同样,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美国公司会调整价格而不是将全部汇率升值转嫁到出口价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贸易模型显示,美元在一个季度内升值10%将导致实际出口减少2.6%,使得全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较未升值时低0.5个百分点。
其次,增加贸易壁垒,加深去全球化程度。为防止贸易逆差扩大,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配额设置及其他贸易壁垒。若美国采取类似政策,将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增加关税,设置贸易壁垒。当前,在俄欧关系恶化、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背景下,美元走强会推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再次,加剧制造业外流,减少就业岗位。美元升值使美国企业在国内设立工厂、招募职工等资本投入的成本上升。在此背景下,实体企业更乐于在美国本土外进行投资设厂,从而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减少。
美国作为全球主要流通货币,其升贬都会给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波动。随着多个央行连续加息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短期美元升值趋势不会改变,主要经济体金融条件将进一步收紧,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
经济增长减速。在美元升值背景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消费和商业支出下降,全球消费者信心降幅远超历次经济衰退,摩根全球指数PMI在6至9月连续下跌,并在9月跌至49.8,创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贫穷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食品、燃料和药品等民生必需品的进口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尼日利亚、索马里等国饥荒问题加剧。
新兴经济体资金大幅流出。美元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导致新兴经济体证券投资资金持续流出。3-7月,新兴经济体证券组合投资资金连续5个月净流出,创2005年以来纪录,累计净流出513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场流出是主要驱动力量,净流出477亿美元。
外汇储备规模下降。随着美联储持续紧缩货币政策,全球外汇储备大幅缩水。根据彭博社统计,2022年以来,全球外汇储备缩水约1万亿美元,至12万亿美元,降幅为7.8%,创2003年以来最大降幅。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升值和其他非美货币贬值,且外汇储备一般以美元披露,其他非美货币折算成美元大幅缩水,出现汇兑损益。另一方面,当美元大幅加息时,美元与其他货币的利差扩大,再加上本币汇率大幅下跌,部分经济体的资本可能流出。此时,各国央行为了稳定汇率,必须消耗外汇储备干预市场,也就是在外汇市场上卖出美元,同时买进本币,以支持汇率,由此导致外汇储备缩水。
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低利率环境中,新兴经济体大幅扩张美元计价债务。截至2021年年末,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务规模达96.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升至248.6%。当美联储加快货币政策转向,推动美元升值,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美元债务的偿付成本大幅攀升。债务负担及违约风险上升,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私有部门信用评级下降,促使融资难度及成本急剧上升。2022年以来,白俄罗斯、马里、斯里兰卡、乌克兰等国已发生债务违约,部分国家债券评级大幅下调。例如,9月土耳其债券被下调至“B”,进入“垃圾债券”类别;英国债券被警告可能下调其“AA”评级。根据标准普尔6月报告,全球14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券呈现悲观前景,且全球债务违约风险将至少持续到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