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要闻动态 > 科研工作

新冠肺炎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其他传染病防控的伴随效益:2020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下降65.6%

信息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0-09 分享到:

  近日,Lancet系列杂志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在线发表题为“Co-benefits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against COVID-19 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的研究论文(图1),该研究系统评估了2020年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NPI)对其他传染病防控的伴随效益,研究证据为今后多种传染病的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1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杂志官网截图

  广东是国内受新冠疫情威胁风险最高的省份之一。为防范病例输入及遏制本土疫情,在不同防控阶段,广东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交通限制、入境管制、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核酸筛查、鼓励公众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和注意个人卫生等(图2)。由于采取严格的非药物干预措施,2020年广东成功控制了省外输入新冠肺炎疫情、遏制了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聚集性疫情。

  

  图2 广东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进程及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为了解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对其他传染病的影响,研究团队对比广东省2020年与2015-2019年39种法定传染病(不含新冠肺炎)的发病数,发现2020年这39种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既往下降了50.7%,该下降幅度远高于全国(25.5%)。研究人员进一步采用数学模型模拟在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广东省39种法定传染病每周的预期报告发病数。评估显示,2020年广东省39种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与预期数相比下降了65.6%(95%CI: 64.0%–68.2%),意味着2020年广东省可能因为新冠肺炎非药物干预措施措施避免了98.2万的传染病病例。

  人群分组结果显示,儿童群体传染病报告病例的降幅最高,达82.1%(预计减少78.4万病例),远高于成年人(38.2%)和老年人(26.2%)。儿童病例下降幅度最高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儿童是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感)的主要流行群体;二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学校或幼儿园推迟上学或停课,避免了人员聚集;三是在疫情期间学生加强手卫生、佩戴口罩,学校强化校园管理等,大大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在不同地区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新冠肺炎病例较多的地区对应非药物干预措施产生的“伴随效益”更大,如珠三角地区实际病例与预期相比下降的幅度高于其他地区,可能是珠三角地区面临更大的新冠肺炎威胁,而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

  从传染病类型看,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报告病例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达到89.4%和87.4%(图3);其中,五种受非药物干预措施影响下降幅度最大的传染病为:登革热(下降99.3%,预计减少7070例病例)、流感(下降95.1%,预计减少683566例病例)、百日咳(下降90.3%,预计减少6413例病例)、猩红热(下降86.0%,预计减少4704例病例)和手足口病(下降76.2%,预计减少190308例病例)。登革热是广东历来是重点关注的传染病,而2020年广东登革热病例数下降幅度很大,全年仅报告58例病例,一个重要原因是入境航班限制和海关检疫导致输入病例很少。据估计,2020年入境广东航班流量较2018-2019年均值下降了83.1%,入境人员数量大为较少,2020年我省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减少为45例,仅为2018-2019年均值(750例)的6.0% (图4),而且绝大部分输入病例在入境后就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此项研究给我国登革热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将防控关口前移,加强海关检疫,跟踪入境人员健康是防控登革热流行的重要手段。

  

 

  图3 广东省2015-2020年每周的传染病病例的实际趋势(A)及预期趋势(B)

  

 

  图 4 广东省2015-2020年按月登革热报告病例数及入境广东省航班流量

  广东省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历程及经验表明,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是防控新冠肺炎的关键,也是预防控制其他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儿童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和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效果更佳。这些证据对于未来制定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干预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项研究由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第一作者为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肖建鹏和胡建雄、广东省疾控中心代吉亚、暨南大学刘涛。通讯作者为广东省疾控中心的钟豪杰和暨南大学的马文军。研究受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019B111103001, 2020B111107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T130020ZX)、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A030313729)和佛山市新冠肺炎重点专项(2020001000376)资助。

  注:原文可在该杂志官网查看。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