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鼠类杂谈---旱獭及其它獭类

信息来源:消媒所 发布日期:2014-06-25 分享到:

    旱獭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其分布于青藏高原和新疆等高寒区域,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旱獭因为鼠疫而倍受重视,同样是獭的水獭和海獭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们虽然都是獭,但生活区域和场景的不同造就了它们迥然不同的差异。旱獭是啮齿类动物,而水獭和海獭却是食肉类动物。

 

依水而居---水獭


                         

水獭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

其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鼬科、水獭Lutra lutra Linnaeus

水獭具有流线型的身体,长约70厘米,体重可达 5千克。尾细长,由基部至末端逐渐变细。四肢短,趾间具蹼。体毛长而细密,底绒丰厚柔软。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稍淡,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

水獭的洞穴较浅,常位于水岸石缝底下或水边灌木丛中。昼伏夜出,以鱼类、鼠类、蛙类为主食。它们善于游泳和潜水,捕食前常在水边的石块上伏视,一旦发现猎物,即迅速扑捕。水獭嗜好捕鱼,即使饱腹之后,它们还会无休无止地捕杀鱼类,因而对养鱼业危害极大。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水獭4/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水獭3

水獭是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獭肝、獭骨还具有药用价值。云南系国内主要的水獭产区之一,1980年以前,全省水獭皮年收购量均在2000张以上,由于无节制的猎捕,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现在数量稀少,亟需加强保护。

水獭现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华盛顿公约》CITES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投入大海怀抱---海獭

海獭是稀有动物,只产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

海獭的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鼬科、海獭Enhydra lutris

海獭的身上长有动物界中最紧密的毛发(每平方寸有一百万根)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海獭是由栖息于河川中的水獭,在大约五百万年前才移居海边而进化成海兽。因此,海獭并不像生存在于海水中已有三千五百万年的老前辈海狗那样善于潜水,同时也缺乏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海獭的抗寒本领是来自体内和体外两项遗传变异,体外变异就是上述的盛长密集毛发,而体内变异则是消耗大量海鲜以盛产热能。因此,海獭不但是动物界中特有最佳的毛皮动物,同时也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动物,通常一天要消耗其体重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的海鲜。

海獭是肉食目中唯一的海栖动物。

成年雄海獭体长1.47米,体重45千克。雌海獭体形娇小,体长约1.39米,体重约33千克。海獭的尾巴长约30~40厘米。它的头很小,身躯肥胖,前肢短而裸露,后肢长而扁平,趾件间有蹼,成鳍状,适于游泳和潜水。海獭主要生活在海中,仅休息和生育时上岸,甚至睡觉时也在海里漂浮。海獭是海兽中会利用工具捕食的动物。

海獭具有一层厚密的体毛,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海獭的皮毛是御寒的珍品,于是大量捕猎,到1911年,海獭的数量仅剩下1000头。后来,经过保护,海獭的数量才有所回升。

海獭擅长潜水,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们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

海獭的食物大部分是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也吃一些海藻和鱼类。

海獭的繁殖比较缓慢,5年才有一胎,通常一胎只有一只,双胞胎和三胞胎是极为罕见的。海獭的怀孕时间长达1年,刚生下来的海獭在头一年里,几乎是毫无抵抗力的,无论妈妈到哪里,都只能挂在胸前。据统计,每10只小海獭中只有1只小海獭在将来的时间里才有本领扩展它的领地。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以谋取它珍贵的皮毛,海獭在过去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现在重视了它们的保育活动,海獭才增加到了几万头。

 

高原上的精灵---旱獭

    旱獭又名土拨鼠、草地獭、哈拉、雪猪、曲娃(藏语)。

分类地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旱獭Marmota bobak

旱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

旱獭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颈部粗短,耳壳短小。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体背棕黄色,广泛栖息于高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为其高密度集聚区,过家族生活,个体接触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敌洞。主洞构造复杂,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蛰后昼间活动。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

我国有四种旱獭:蒙古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阿尔泰旱獭。为三级保护动物。

旱獭毛皮的皮质较好,坚实耐磨,用以制裘。

旱獭是鼠疫菌的主要携带者,接触野生旱獭而没有一定的防蚤保护,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建议游客在近距离接触野生旱獭。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下载)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 吴军 汇编 2014.06.26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