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市监知促函〔2024〕864号
韩定安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强化高价值发明专利运营,助力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40795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东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大培育高价值专利力度,增加高质量技术成果供给
(一)强化科技攻关创造更多高价值专利。起草并推动出台《关于知识产权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2023年,新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80家,累计455家,研究制定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方案,加强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组织知识产权主题赛事活动,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质量。围绕制造业当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产业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聚焦九大领域、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集中最优资源攻坚克难。围绕芯片设计和制造、工业软件和显示制造装备等战略专项和重大专项,培育一批原创型、基础型高价值专利,推动加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1.79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9.09%,保持全国首位,同比增长21.9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5.11件,保持全国第三位(北京136.95件,上海50.2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件。2023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80万件,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8.4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26.56%,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5.47%。
(二)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培育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获批建设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能力建设、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催生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核心知识产权。二是大力发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速器”,共培育16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将知识产权情况纳入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企业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进人才和投入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技术创新活动,实施一批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等多种途径,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
二、强化校企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一)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指导高校深入落实《教育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 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截至2022年底,全省147所高校建立了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102所高校成立了专职部门,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均建立了成果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121所高校建立了成果转化审批流程和管理体系,90所高校建立了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和备案管理程序,128所高校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晋升制度中增加了成果转化的考核权重,96所高校建立了明确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管理制度,47所高校明确了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参与成果转化收益奖励,34所高校设立了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及管理制度。目前,中山大学等4所高校建设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二)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进行有效协同,联合共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中试熟化和概念验证基地等,目前各主要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建总投入500万元以上创新联合体超过200个,总投资过亿元。已建、在建、新建中试、概念验证基地约10个;依托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佛山、东莞、中山、汕头等地市政府,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企业提出的工程技术问题,组织高校和企业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协同科研攻关。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培养具有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目前已累计组织25所省内外高校与近400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4000多人,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3200多个,一大批研究生毕业后成长为行业一线研发骨干。大力加强产业学院建设,目前高校与企业已经建成285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通信、农林、医药50多个产业领域,其中50个省示范性产业学院。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组织54所高职院校与53家行业协会(产业园区)、207家单一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升在职员工学历和技能。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近300所院校参与试点工作,1+X证书累计完成考核评价超60万人次,考核人数稳居全国前列。
(三)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建成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7个国家及省级运营交易平台;布局建设广州、深圳、东莞3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培育发展了50多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机构。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联合澳门城市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等共同成立“一带一路”中葡中拉知识创新与转化联盟,在国内各科技产业园区设立“知识转移和展示中心”,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参与和发展。同时,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澳门大学签订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导航分析、国际化运营、专家库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签订《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在专利技术、版权资产和商标品牌的转移、转让、联合挂牌以及交易运营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四)搭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合作交流平台。一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2019—2023年,联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共同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成功搭建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易线上线下平台,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深化粤港澳知识产权运营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2019—2023年,组织举办多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搭建粤港澳交流合作机制,支撑粤港澳三地企业高质量发展。各种粤港澳合作平台搭建,拓宽了医疗产业高价值专利转化渠道和路径。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省建立了以专业机构为主体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生产力促进体系、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及社会市场化运作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体系。2023年,全省31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全年促成技术转移项目33744项,成交金额达62.84亿元。组织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759次,组织技术转移培训28200人次,服务企业21188家,解决企业需求20256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链接覆盖“技术需求—成果供给—技术交易—支撑服务—孵化育成”全链条资源的新型技术转移线上服务总平台——“华转网”,充分发挥“华转网”在需求、人才、项目、仪器、服务资源集聚效应,汇聚4000多名科技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发布技术需求近2000项,共有110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8亿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有成果、有专家、有投资、有政策、有基地、有人才、有案例的“七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累计促成全省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数超3000项,成果转化金额超6亿元。
(二)培育壮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全面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按照国家职称制度改革分系列推进的总体部署,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逐个系列落实省级改革任务,制定出台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等 27个系列60个类别改革实施方案或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专业职称评价体系。按照国家深化经济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部署,将原我省知识产权研究人员纳入经济专业人员职称系列知识产权专业类别,稳慎做好新旧职称政策体系和人员的衔接过渡,新增设置商标、地理标志等高级职称评审专业。认真组织实施全省知识产权职称评审工作,改革至今共有9人取得高级职称,其中正高级知识产权师职称1人、高级知识产权师职称8人。三是开展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2021年6月,印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的通知》(粤人社规〔2021〕14号),涵盖技术转移转化研究、技术转移转化运营、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等三个专业类别。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2次评审,244人取得技术经纪职称,其中正高级12人、副高级99人、中级17人、初级116人。四是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作为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指导推动高校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持续推动高校“破四唯”“立新标”,把专利创造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等指标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以及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深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授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协同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着力破解高校教师科技成果“不愿转”“不敢转”的问题。
(三)加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高质量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深圳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2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2023年,2家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培训26场次,培养技术转移人才1758人次。其中,初级培训1403人次,中级培训288人次,高级培训31人次,RTTP(国际注册技术经理人)36人次。二是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面向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持续组织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率。近年来,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机构开展科技技术经理人培训,累计在佛山、珠海、惠州、重庆等地组织40期技术经理人培训,共计2920人次参加,覆盖全省包括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19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平台。
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供给
(一)大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融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科金15条”),提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增效、规范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措施。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增计划”,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流程,扩大扶持政策和补偿基金覆盖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规模。优化知识产权处置模式,择优推荐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或平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委托、集中收储等方式将知识产权质物交予运营机构开展集中运营处置,拓宽知识产权流转、交易、变现渠道。搭建融资对接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2023年以来,聚焦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园区、企业,引导金融机构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148场,累计达成融资意向370.39亿元,有效缓解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3年,全省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为2306.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7.01%,同比增长137.8%,超额完成倍增计划,有效缓解4400余家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科技型企业通过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等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直接融资。推动全国首单涉农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天知1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深圳,全年新发行20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逾43亿元,有效推动知产加速“变现”。
(二)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便利化服务水平。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落地,促进融资服务便利化。推动广东成为全国首批扩大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的四个地区之一。精选32家业务基础好、责任意识强、执行能力佳的银行在161个机构网点开展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实现辖内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试点全覆盖。开展专门培训,推广试点业务,推动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深化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促进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便利化,助力解决知识产权融资登记难、耗时长的问题。2023年,广东(不含深圳)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年累放户数和金额分别是2022年同期的1.85倍和2.02倍;期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2.56%。其中专利权质押贷款全年累放户数和金额分别是2022年同期的1.74倍和1.57倍,实现“双倍增”。
(三)全面优化知识产权融资体系。鼓励和支持银行机构持续丰富知识产权专属融资产品,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南海农商行推出政银知识产权宝、工匠贷、科匠贷、数字贷、育鹰宝等主要面向科技企业的产品,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借款人,增加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为借款客户增信,拓宽客户质押融资渠道。同时,支持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探索股债联动的新型融资模式,通过多元渠道抵补信贷风险,为科创企业提供可持续性资金支持。2023年,辖内银行机构通过“贷款+外部直投”等模式内外联动投资机构,累计发放科创企业贷款11.8亿元,同比增长22.24%。如浦发银行广州分行联动集团内浦银国际、浦银安盛以及80余家外部投资机构,为授信企业提供综合支持。
(四)加大《专利评估指引》等推荐性国家标准推广应用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内部评估。做好银行机构调度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 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出台《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规定地方金融管理、科技、知识产权等部门应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提供普惠贷款、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所产生的本金损失,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五、加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对接平台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一)开展工业创新成果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加强与广东工业大学对接,建设线上推广平台和线下展示服务网点,培育工业领域创新成果推广队伍,构建基于“互联网+工业创新成果推广”的线上线下工业创新成果推广中心。累计建设线下示范点15个,入库企业近万家,入库成果2万多件,成果对接数量达3千多项。提升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及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质量。发挥好25家已落户我省的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对接促进知识产权应用,提升“广东制造”的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完善金融支持制造业政策体系。配合省委、省政府制定《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持续强化制造业信贷政策指导,推动金融机构扎实做好支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广东金融监管局转发《关于加强融资对接和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制造业企业信贷支持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提升民营制造业企业融资获得感。指导人民银行广东省内各地市分行强化与工信、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佛山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梅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1月末,广东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684亿元,同比多增612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9%。
(三)多措并举为制造业提供有效金融支撑。一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式。在全省初设60亿元“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优先满足金融机构科技信贷申请需求。截至2024年1月末,已累计投放“粤科融”支小再贷款24.96亿元,共惠及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747家。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智能制造产业链”创新推出“智链通”(智能制造业产业链票据再贴现),结合新能源汽车创新推出“绿链通”(绿色制造产业链票据再贴现)。截至2024年1月末,已为423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办理“智链通”“绿链通”再贴现29.54亿元。二是发挥银行机构制造业贷款情况通报机制作用。按季度通报辖内规模较大的27家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以及支持制造业融资的典型案例,激励金融机构持续对标先进,加大制造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投放。三是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成立制造业服务中心,通过设立专业团队、专属政策、专属产品、专项额度,提升对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响应效率。截至2024年1月底,已推动广东省16个地市金融机构设立制造业服务中心(专窗)114个。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完善广州、深圳、东莞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交易平台稳步推动主营业主扩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培育扶持机制,引导交易运营机构加强与风投机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对接,支持交易运营机构有计划、持续性地发展。
(二)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适当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丰富和创新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发挥金融机构组织调度和专班机制作用,做好金融支持强化发明专利运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深入园区和企业,强化金融支持强度,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等“软实力”打造成融资“硬通货”。积极实践知识产权资本化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出资、股权交易、证券化等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模式。引导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担保、代理、法律及信息服务等机构进入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市场,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三)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认真组织实施我省高级知识产权师、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优化知识产权和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各类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指导高校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推动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交流活动,落实相关措施和扶持政策,为知识产权领域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及时、优质的人才服务。
(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涉及的科技、资产、财政、知识产权、司法、税务等各部门协调,充分发挥赋权改革、单列管理改革等试点改革的示范突破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枢纽平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协同联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水平。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7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阳屹琴,020-38835691)